mmexport1744276594929.jp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港口在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 角色作用与发展路径

2025-04-16      撰文/刘凯

  “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有效提升了共建国家的经济合作与互联互通,也推动全球航运物流与供应链格局发生深刻变革。港口,作为海陆运输的关键节点,在这一变革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明确港口在“一带一路”航运物流与供应链中的多元化角色定位,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港口在“一带一路” 中的重要角色

  港口是陆地运输和海上运输的交汇点,承担着人员及货物装卸、转运和集散的重要功能。在共建“一带一路”中,港口通过铁路、公路等运输方式与共建国家的内陆地区相连接,共同构成了海陆联运网络。例如,中国的连云港通过新亚欧大陆桥,将货物运往中亚、欧洲等地区,实现了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无缝对接。这类海陆联运模式不但缩短物流时间,降低了物流成本,也提高了货运运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作为重要核心枢纽,港口在整合海陆运输资源、优化物流路线以及提升运输效率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众多,资源优势各不相同,贸易互补性强。港口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为经济贸易活动提供了重要空间。通过这些港口,各国的产品能够顺利进入国际市场,推动了全球贸易的繁荣。同时,港口周边往往集聚了众多与贸易相关的服务机构,如海关、商检、货运代理等,它们共同构成了高效的一站式服务体系。这些机构之间的协同运作,不仅大幅提升了贸易效率,还有效降低了贸易成本,提升了港口作为贸易门户的吸引力。

  伴随着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港口的功能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的装卸与仓储范畴,逐步向提供物流增值服务方向转型。在“一带一路”航运物流与供应链中,港口通过开展加工、包装、配送等增值业务,为货品增强了附加值。一些港口设立了保税区或自由贸易区,为企业在特定区域内开展商品的加工、组装等作业提供了便利,进而将加工后的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这种模式既满足了市场对多样化产品的需求,还增强了港口在供应链中的竞争力。此外,港口还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构建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了物流信息的实时共享和可视化管理,为用户提供更精准、高效的物流服务。

  港口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其高速发展对区域经济有着积极的带动作用。一方面,港口的建设运营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资金和技术,这不仅直接创造了就业岗位,还推动了建筑、工程、设备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港口的集聚效应显著,吸引了众多上下游产业在周边地区集聚,形成了临港产业集群。这一产业集群涵盖船舶制造、海洋工程、石油化工、物流配送等诸多领域,既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带动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港口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将进一步促进共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共同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加速港口发展

  近年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高度重视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与升级,投入大量资源新建和改建了一批现代化港口。这些港口在码头泊位、装卸设备、仓储设施等方面均获得了明显改进,吞吐能力不断提高。如中方参与投资建设的巴基斯坦瓜达尔港,通过更新改造后,现已具备停靠大型船舶的能力,成为了联接中亚和波斯湾地区的主要物流枢纽。除了硬件设施的提升,共建国家还通过修建铁路、公路等,不断完善港口与内陆交通网络的连接,极大提升了货物的集疏运效率。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下,港口间的国际合作日益深入。各国港口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友好港口关系等多种形式,在港口运营管理、技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协作。中国与希腊在比雷埃夫斯港的合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通过引进科学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中希双方共同提升了该港口的运营效率,使其成为地中海地区的重要航运枢纽。此外,一些国际港口组织也积极投入到“一带一路”港口合作中,通过搭建平台、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等方式,促进了全球港口间的交流与合作。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一带一路”共建港口的物流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智能装卸设备和物流管理系统的引进,使得港口在货物装卸、仓储、运输等环节实现了自动化和信息化。与此同时,港口与物流企业、贸易企业的合作进一步增强。通过多式联运、供应链金融等新兴业务的开展,港口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多样化、定制化的物流服务。一些港口通过建立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实现了与海关、商检等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优化了货物通关手续,缩短了货物在港停留的时间。

  虽然港口在共建“一带一路”机遇下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部分港口基础设施依然滞后,无法充分满足日益增长的贸易需求。其次,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港口技术标准、管理体制、法律法规等方面存在差异,给港口之间的交流合作带来了一定障碍。第三,港口还面临着严峻的环境保护压力,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港口在运营过程中必须采取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以减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第四,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港口的安全性能问题也日益突显,为此必须强化安全管理和预警机制,确保港口安全运营。

  拓展港口发展新路径

  为了更好地适应共建“一带一路”的发展需求,港口应通过多种路径,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服务质量。

  第一,加大对港口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港口硬件设施。加强港口的智能化建设,引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实现港口运营管理的高度智能化。进一步提升港口与内陆交通网络的无缝衔接,搭建更便捷、高效率的海陆联运体系,提升货物的集疏运效率。

  第二,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港口协作,通过建立港口联盟、签署合作协议等方式,有效整合优势资源、实现互利共赢。在合作过程中,注重解决技术标准、管理体制、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差异问题,促进港口间的互联互通。同时,强化和国际港口组织的紧密协作,积极参与国际港口规则的制定与修订工作,提升我国港口在国际航运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第三,不断创新港口的物流增值服务功能,在加工、包装、配送等业务的基础上,还应当大力探索开展如供应链金融、物流信息咨询、货物保险等创新业务,旨在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物流解决方案,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从而提升港口在供应链中的附加值。同时,强化和物流上下游企业的协作至关重要,通过深化合作,可以搭建起一条完备的物流产业链,提高港口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的综合竞争力。

  第四,注重绿色可持续发展,积极采用环保型的装卸设备和运载工具,最大限度地降低港口运营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强化对港口水域和周边环境的监测和整治,维护海洋生态环境。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不断优化港口能源结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在港口建设与运营全过程中,重视资源的回收利用,通过一系列有效的资源管理措施,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最小化浪费。

  第五,人才是港口持续繁荣和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应将强化人才培养和引进作为港口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应深化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批具备港口业务专长与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积极主动引进国内外港口管理与技术领域的杰出人才,为港口的高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智慧。强化对港口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及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未来,伴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不断深化与拓展,港口即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将承担起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

刘凯:江苏盐城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CJ125046syfm.jpg

蛇年说蛇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蛇被誉为“小龙”,是龙图腾的原型之一,从甲骨文、《山海经》的记录,到青铜器、画像石上的图像,蛇成为象征智慧、顺利、长寿、祥瑞的文化符号。

2341733473215_196.jpg

盛世莲花映华章

在南海之滨,一朵象征盛世的莲花傲然绽放,历经25载春秋,见证了“一国两制”实践的辉煌成就。

GSS00708.jpg

筑文化基石 守博物初心

公元前223年,秦楚激战。黑夫和惊兄弟在战场上写下家书报平安,那一片木牍是战时暗夜里最亮的光。如今,这封家书被展出于湖北省博物馆云梦分馆。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