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746691587407zhiding.jpg

中文Русский язык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双循环”驱动中国经济增长

2025-05-12      撰文/Ю.В. 马努伊洛娃

  当前,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需要新的配套方案。

  近年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就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发表重要论述。2020年,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习近平主席表示,这一新发展格局“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空间,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增添动力”。

  面对复杂的全球经济形势,中国在“十四五”规划中锚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将发展高科技产业作为实现国内大循环的关键,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认为,直到2030年代中期,“双循环”都将主导中国经济的前进方向及其在全球经济中的角色。

  2025年是落实“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并为接下来的“十五五”规划良好开局奠定坚实基础。尽管全球环境日趋复杂,面临制裁压力、全球贸易放缓和地缘政治不稳定等因素,但中国经济仍展现出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202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保持正增长,经济总量已突破130万亿元人民币。为实现到2035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远景目标,中国未来年均增长率需保持在4.7%至5%的水平,这需要充分激活以下四大关键驱动力。

  第一是全面绿色转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绿色技术能够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低碳转型,助力中国在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将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各领域的系统性变革。

  2024年,中国在交通运输绿色转型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年产销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销量占比超40%。这不仅大幅降低了对空气的污染,更催生出新能源汽车这个万亿级新兴产业。

  与此同时,在可再生能源领域,2024年中国新增发电装机总容量中,有超过80%来自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这进一步巩固了中国作为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导者的地位。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中国通过将绿色标准融入从物流到制造的全产业链,构建起一套杜绝环境危机重演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由此可见,全面绿色转型正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在追求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目标的同时,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这种“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正在重塑中国经济增长的底层逻辑。

  第二是投资开放政策。在全球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世界主要经济体正在构建新的区域性合作框架,推动全球价值链体系重塑。为此,各国正通过调整投资规则和机制吸引更多外国投资。

  2023年,中国政府启动“投资中国年”招商引资活动,旨在扩大外资在华布局,提升外资在中国市场的活跃度。重点开放领域包括银行业与保险业、生态环保产业、高端制造业、生物医药研发等。近年来,外资在华直接投资收益率约为9%。通过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中国正逐步减少对关键技术的进口依赖,巩固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同时,服务业升级与消费市场扩容将进一步激发中国内需潜力。

  这一开放进程得到“一带一路”倡议等国际合作平台的有力支撑,值得一提的是,共建“一带一路”已得到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的积极参与。2025年,中国计划通过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中国—中亚峰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多边合作机制平台进一步深化开放。这些平台不仅将拓展多元经贸合作渠道,更有助于应对“逆全球化”风险。

  第三是扩大内需。当前,中国正加速推动经济由出口驱动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通过消费升级与投资扩容双轮驱动激发市场新活力。

  2024年启动的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已整体带动中国相关产品销售额超1万亿元。2025年,这一政策将进一步扩展至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消费品领域,助推产业链升级。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计划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并着力破除民营经济壁垒。习近平主席在2025年2月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明确要求,要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开放,解决民营企业融资等问题,以此构建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第四是“新经济”领域。2025年,中国将聚焦新能源、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科技创新筑牢技术主权并培育出口新动能。例如,目前中国电动汽车与风电设备已占据全球市场主导地位。

  2025年,中国将采取更多举措以保持在人工智能全球博弈中的自身竞争优势。在如今获取西方尖端技术渠道日益受限的背景下,要在人工智能领域与全球前沿发展成果同步,中国需要付出巨大努力。

  综上所述,中国正在以全面绿色转型、内需驱动和创新升级取代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充满信心地步入2025年。但人口老龄化、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以及如何平衡政府调控与市场灵活性的需求等挑战依然存在。若能将“双循环”战略转化为协同效应——即通过内部改革增强全球竞争力,同时以扩大开放作为进一步增强影响力的手段,中国或能在全球经济治理变局中实现“竞争力突围”。

  (Ю.В. 马努伊洛娃: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全球化进程系高级讲师、政治学副博士)

CJ125046syfm.jpg

蛇年说蛇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蛇被誉为“小龙”,是龙图腾的原型之一,从甲骨文、《山海经》的记录,到青铜器、画像石上的图像,蛇成为象征智慧、顺利、长寿、祥瑞的文化符号。

2341733473215_196.jpg

盛世莲花映华章

在南海之滨,一朵象征盛世的莲花傲然绽放,历经25载春秋,见证了“一国两制”实践的辉煌成就。

GSS00708.jpg

筑文化基石 守博物初心

公元前223年,秦楚激战。黑夫和惊兄弟在战场上写下家书报平安,那一片木牍是战时暗夜里最亮的光。如今,这封家书被展出于湖北省博物馆云梦分馆。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