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助力蓝色经济发展
重大海洋创新平台落户青岛,在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蓝色引领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作为全国海洋科研重镇,青岛拥有涉海科研院所18家,海洋专业的高校8家,部级以上涉海高端研发平台34家,高端研发平台和高端人才占据全国的三分之一,海洋高端创新载体和人才集聚,得天独厚地掌握着海洋科研的“话语权”。
3月22日,中船重工武船集团承建的世界最大矿砂船——新型40万吨超大型矿砂船“矿石天津号”在青岛命名交付。海洋设备制造是青岛市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据了解,2017年,海洋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513亿元,占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的17.6%,多项成果引人注目。
青岛双瑞自主研发的 BalClor压载水管理系统获得美国海岸警卫队(USCG)型式认可证书,成为亚洲首家、全球第四家获此证书的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生产厂商。目前,中船重工海洋装备研究院正在建设当中,中船重工研究所将在岛城汇聚,为我国海工装备和船舶产业走向高端提供全面服务。
仔细打量青岛“一谷两区”的战略版图,蓝谷高端海洋科研机构“扎堆”,着力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科技研发中心、海洋成果孵化和交易中心、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中心、蓝色教育文化和人才集聚中心、蓝色旅游和健康养生中心”;西海岸海洋经济不仅擎起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板块,还促进了旅游、会展、游艇等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力;高新区围绕“以蓝色经济引领转型升级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定位,充分挖掘胶州湾畔海洋资源。它们在加快青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方面积蓄起了蓬勃的聚合之力,对青岛海洋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
合作交流呈现多元特征
近年来,青岛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断拓展“一带一路”共建路径,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的广度、深度,使沿线合作交流呈多元化特征发展。一是加强资金融通与金融支持。2017年全市银行机构为参与沿线投资建设的84家大型企业累计授信860.3亿元,贷款余额达445.1亿元,较年初增加51.3亿元,增幅13.01%。全市外资金融机构数量达到34家,占全省数量的九成。与卢森堡、新加坡、韩国等1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财富管理合作关系。二是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和海洋科技合作。成功举办了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黄岛论坛、全球海洋院所领导人论坛、鳌山欧亚科技论坛等一系列活动,海洋经济、科研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充分发挥海洋国家实验室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平台作用,在澳大利亚建成首个海外基地“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逐步建立起全球海洋科研协同网络。三是丰富对外合作交流平台。2015年以来,组织企业赴海外参加新加坡轮胎展、德国科隆五金展、日本纺织成衣展等180余场国际性展会。赴沿线国家和地区举办“丝路对话”经贸活动,与荷兰、匈牙利、韩国等47个国家(地区)的76个城市或商务机构缔结经济合作伙伴关系。赴俄罗斯、捷克、新加坡等20余个国家开展旅游推介活动,2017年接待入境游客144.4万人次,增长2.4%。四是加强与境外媒体合作,在《洛杉矶时报》《国际日报》等开设《今日青岛》专版。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播出《关注青岛》栏目,以中、英、德、法4种语言落地160多个国家的240多个城市。
改革开放是青岛紧跟时代、走在前列的重要法宝。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必须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发新活力、创造新优势。 2018年,青岛将稳步提升“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功能,加快推进全市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工作迈向务实合作、持续发展的新阶段,为建成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贡献青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