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2019年 >> 【中国外文局70周年】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 正文

不忘初心,不辱使命 中国外文局干部职工热议习近平总书记贺信

2019-09-10      来源:中国网

9月4日,庆祝中国外文局建局7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中国网9月10日讯(记者 魏婧)1949年10月1日,在举国上下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热烈气氛中,中国外文局的前身——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宣告成立。肩负着远播中国声音的伟大使命,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艘对外传播领域航船就此扬帆起航,奋力前行。

  “70年来,中国外文局对外全面宣介中国发展变化,积极促进中外友好交流,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发挥了重要作用。”9月4日上午,在百万庄大街24号的古朴大楼中,数百位外文局人怀着激动的心情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为庆祝中国外文局建局70周年发来的贺信。

  70年里,外文局坚持中外专家并举、协力推进传播中国,推出了一批讲好中国故事的精品力作,让更多的海外读者了解真实的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外文局又积极利用新媒体和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等新兴渠道,打造系列融媒体传播品牌,通过进行外宣高端智库研究、开展丰富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着力增进国际社会对新时代中国的理解认同。用多种语言、多维视角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展现中国魅力,提升中国的大国影响力。

9月4日,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在庆祝中国外文局建局70周年座谈会上发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充分肯定了外文局建局70年来取得的成绩,明确了新时代外文局的机构定位、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具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际传播机构的明确要求,“这体现了党中央对外文局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心,饱含着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也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说。

  使命担当 精神传承

  彼时,为打破西方封锁、让世界了解新生的共和国,乔冠华、刘尊棋、冯亦代、戴望舒等一批满怀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的精英汇聚到外文局,用英、法、俄等语种编译出版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政协文献》等新中国第一批外文图书,先后创办了《人民中国》《中国报道》《人民画报》《中国建设》(现《今日中国》)《北京周报》等第一批外宣期刊,建立了国际书店和外文印刷厂,逐步构建了完备的外文书刊编译出版发行体系,培养出了一大批翻译人才。

  1975年,意气风发的大学毕业生黄友义初到外文局工作。多年后,这位当年的稚气青年已华发丛生。“外文局资深专家、国际翻译家联盟最高荣誉奖章获得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版定稿人”,这样的一句简介,浓缩了黄友义40多年的外宣生涯结出的珍贵果实。

  “外文局让我有机会为两任党的总书记担任口译翻译,让我有机会参与领袖著作的翻译出版,从上个世纪70年代的《毛泽东诗词》英文版校对,到近年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翻译出版。能够为领袖著作翻译出版工作贡献微薄力量,我感到十分荣幸。”黄友义说,“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对我们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殷切的希望,是对我们的一种鞭策,令人奋进。”

  “翻译是一份孤独的工作。”外文社日文专家菊池秀治曾经这样定义翻译工作,“遇到很难翻译的词语或句子时,就会陷入僵局,觉得这样翻译也不好,那样翻译也不行,经常一个人思索和苦恼很久。”

  在到中国的四年间,令菊池秀治最难忘的是参与翻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的那些日子。日文翻译组里,既有80多岁高龄的老专家,也有业务精湛的年轻同志,大家每天一起讨论,一起吃饭,不分昼夜地工作。“作为一名外国人,能够参与到这样一个重大工程,感到非常高兴。”菊池秀治说,“通过这项工作,我重新认识到,翻译绝不是一个人的孤立工作,而是一项把每一个孤立的灵魂联系起来的工作。我想,这样的工作才正是促进中日友好交流的重要内容。所以,我很喜欢中国外文局,也很喜欢参与到中国的重要图书翻译工作中。”

  拥抱时代 不忘初心

  近几十年来,由于对外传播途经和手段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外文局经历过人员的严重流失,遭遇过传统书刊业务的大幅下滑,也直面过业务转型的阵痛。今天,外文局已从单纯的书刊传播单位发展成为包括传统书刊、新媒体、国内外交流活动在内的国际化传播和研究机构。

  进入信息时代,外文局不忘初心,顺势而为,积极拥抱互联网,打造融媒体矩阵,推出了《中国3分钟》《第三只眼看中国》《聚焦中国》等系列品牌栏目,运用当下互联网民喜闻乐见的表现方式,将新时代中国的不同侧面和充满人情味的中国人的故事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重要窗口。

  其中,英文短视频评论节目《中国3分钟》开设3年多来刊播了230余期,是目前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志性栏目之一。该节目策划、评论员孙婉露表示,今年已是她在中国外文局工作的第六年。“我从一个各方面都很青涩的新闻专业毕业生,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重大活动报道经验的中英双语记者。是中国外文局为我们这群有梦想的年轻人搭建了成长的舞台,让我成就了一个不断进步的自己。”孙婉露说。

  《北京周报》英文编辑部记者原媛也感受过这份施展抱负的快乐。今年4月,她随局赴云南贡山县独龙江乡采访脱贫故事,采访报道被美国《时代周刊》刊发。此后,《北京周报》陆续收到多位外国读者的来信。有的读者认为独龙江的脱贫工作“非常了不起”,还有读者表示对文章中提到的独龙毯很感兴趣,提出购买意愿,原媛便帮助他们和当地制作独龙毯的织女取得了联系。

  “中国的扶贫成就举世瞩目,很多外国读者都对这个话题很有兴趣。我们能深入到扶贫一线,采访到鲜活的一手资料,真实客观地把所见所闻写出来,在西方主流媒体发声,这很有意义。”原媛说,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的要把外文局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具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际传播机构,她感触颇深,“在现在西方主导话语权,并且多有对中国扭曲报道的时代背景下,来自中国的声音还是显得很微弱。”原媛希望自己未来能把我国各方面发展的闪光之处更好地传播到世界各地。

  旁求俊彦 启迪后人

  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表示,在庆祝外文局建局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令全局人员十分振奋,让大家从事对外传播事业更加有了目标和动力。“当然,也更加有压力。”王晓辉说,“外文局有着70年的辉煌历史,但那是属于历史的,而外文局的未来是掌握在年轻人手中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不惜一切,全心全意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对于十年前的自己选择外文局作为职业归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对外传播中心主任孙敬鑫直言“很庆幸”。“作为一名年轻的国际传播理论和政策研究者,有责任把外文局的外宣事业传承好,常念初心,常思前人,常学先进,为把外文局建设成为具有强大综合实力的世界一流国际传播机构作出自己的一点努力。”孙敬鑫说。

  《中国报道》杂志社的张晓彤则以“第二所母校”来形容自己对于外文局的特殊感情,“它塑我品格,助我成长,我也见证了她的传承与发展、创新与突破。在外宣工作岗位上讲好中国故事,我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在中国外文局建局70周年之际,《今日中国》杂志社新媒体部记者马力为自己立下一个小目标——继续记录好中国和中国人的故事,用深入基层的采访和有温度、有质量、接地气的报道,对外讲述一个不断奋进的真实中国。

  采访中,多位老一辈外文局人都提到,应当特别重视翻译人才的培养,因为这才是外文局区别于其他传媒机构的根本所在。

  中国外文局教育培训中心翻译培训部副主任、新达雅学校校长陈中锋,在庆祝外文局建局70周年的现场立下誓言,“未来我将更加努力地学习翻译人才培养方面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手段,争取将翻译培训课程设计得更好,汇聚更多局内外翻译领域的名家大师,为外文局的翻译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经过70年的发展,目前中国外文局在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设有26家驻外机构、50家中国主题图书海外编辑部和10家中国图书中心,每年以40余种文字出版4000余种图书、以13个文种编辑34本期刊,书刊发行到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网络受众遍及世界各地。

  同时,外文局旗下众多业务板块也都在行业内成为执牛耳者。所属国图集团公司对外书刊发行量占全国一半以上,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是我国唯一的专业外宣智库,组织实施的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报名累计突破百万人次,面向国外新闻官员的研修培训覆盖10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在翻译行业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外文局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正如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所说,“躬逢伟大时代,投身崇高事业,是我们这一代外文局人的幸事,更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责任。”

  使命催征,任重道远。70岁的中国外文局,将携着岁月赋予的智识和果敢,不负新时代的期冀与嘱托,为了中国对外传播事业的长足发展,向着更加浩瀚无垠的星辰大海,一往无前!

(文中所涉单位均为中国外文局局属单位)

 

image009.jpg

来自抗疫一线的报道 | 武汉大学樱花开

武大校内樱花1000多株,以日本樱花、山樱花、垂枝大叶早樱和红花高盆樱四种为主。

09.jpg

澳门,共同的家园

澳门,一个充满传奇充满特色的舞台……

2.jpg

大洋上的追“星”人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蹈海探天、追星揽箭”。

【寰球观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