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两会置顶图片12.pn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观察 >> 正文

世界读书日丨“中国好书”作者陈晋送给读者朋友的话

2022-04-24      来源:中国外文局微信公众号

  “我们永远在路上,在路上就注定跋山涉水,有能力的人走得快,可以带来骄傲,有动力的人走得远,能够实现目标。我想把这句话送给读者朋友们,无论大到我们身处的历史和世界,还是小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只要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我们就不怕路途遥远,就一定能够收获可期的未来。”

  ——陈晋

  在第27个世界读书日之际,在中宣部指导下,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专家评选出了“2021年度中国好书”,入选图书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播出的颁奖盛典上正式揭晓。新星出版社出版的《问答中国:只要路走对,谁怕行程远?》荣获这一重要奖项。

  《问答中国》这本书里有许多感人的文字,读过之后,就可以明白“国之大者,何来何往”。在这里,我们节选其中一个章节,和大家分享。

  问:读懂中国,人们最先想要弄清楚的是中国到底想要什么;追求什么;是什么样的驱动力,让中国人如此发奋地改变自己的面貌。

  答:了解中国想要什么,先要知道中国不想要什么。

  人们要回答的不是一道逻辑题,而是一道历史题。中国人今天想要什么,是因为近代历史曾经告诉中国,不能有什么,应该避免什么,在走向未来的行程中应该追求什么。


  问:我知道你要说什么。西方人常常不理解,谈自己的今天和明天,中国人总喜欢从昨天开始,从近代以来的遭遇说起。

  答:中国人很敬畏历史。许多时候,他不是从理念来推导未来,而是习惯于从曾经经历的事情和陷入的处境中来推导未来。今天会怎样,不是因为“昨天之后注定会有个今天”,而是靠你在昨天经历了什么遭遇,积累了什么经验来决定的。

  中国人不是无缘无故地喜欢谈论近代历史,而是因为近代以来的遭遇,在相当程度上已经沉淀为中国人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基本参照,成为他们“不想要什么”的理由,“想要什么”的动力。

  就说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人们是怎样梦想中国的。

  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称为新中国。“新中国”这个称谓是怎样来的呢?1888年,康有为慨叹:中国看来是要亡了,既救之不得,又不忍坐视不顾,怎么办呢?我真想乘船去海外居住发展,比如,去“经营殖民地巴西,以为新中国。”“新中国”毕竟只能建在自己的土地上,而且,很早就有人充满热情地去想象和描绘。康有为的学生,著名政论家梁启超在 1902年发表了一篇政治幻想小说,叫《新中国未来记》,里面描述了60年后的中国模样。

  对“新中国”构想得更加仔细的,是一位叫陆士谔的上海老中医。他在1910年也发表了一篇小说,名字就叫《新中国》。小说的主人公酒醉后梦游未来,发现未来的新中国收回了帝国列强设立的“租界”,上海的工人们过上小康日子,不少有钱人把自己的金银细软搬到船上运往外国投资。作者还写到上海有了地铁,有一座铁桥跨过黄浦江通向浦东,而浦东到处都在“辟地造屋”。

  这些在今天做到的事情,竟然在100年前就被这位老中医“梦想”到了,无意中,把“新中国”想象成为实现历史愿望的应许之地。

  他们为什么会在100年前“梦想”新中国?因为当时的中国实在是跌落到了谷底。他们看到的和遭遇的,是1900年的八国联军打入北京,是清王朝政府的统治危机四伏,无药可救。为摆脱旧中国的厄运,他们要梦想未来。

  这些梦想的本质,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李大钊在当时提出的诉求:实现“中华民族之复活”,今天我们称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受李大钊影响的毛泽东,当时提出一个气魄更大的诉求:“改变中国和世界”。果然,今天的中国,迎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问:这些诉求,或许就是中国“想要什么”的愿望,但还不是很具体。

  答:如果没有具体的步骤,再宏大的愿望也实现不了。我们还可以从今天司空见惯的一些现象中,体会一下中国人具体想要什么。想必你会发现中国许多城市都有一些相同名称的街道。


  问:倒也是的。我在好几个城市里都碰到叫“北京路”的街道。有一次,我在上海顺着西藏中路走着,一拐弯,就到了北京西路,当时感到很好奇,也很困惑,上海的街道为什么叫“北京路”。

  答:这还不是最典型的。中国城市的街道名称,重复率最高的有四个:中山路、解放路、人民路和建设路。为什么这四种路名的存在感最强?它们潜藏着中国人想要什么的“密码”。

  “中山路”,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一些城市为纪念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设立的。

  “解放路”,主要指代1949年左右人民解放军攻占各个城市的时候,部队入城经过的街道,它们大多处于比较繁华的市区。

  “建设路”,大多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各个城市大搞工业化建设的时代风气。像四川成都、河南洛阳的建设路,便得名于一些大型工程项目与工厂企业沿路而建。

  “人民路”,表达的是摒弃旧的社会风俗,迎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江苏苏州的人民路最有意思。这条街道先后叫“三元坊”“护龙街”“中正街”。叫“三元坊”,是为了纪念苏州在清朝出现的第一位“连中三元”的大才子;叫“护龙街”,是因为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巡视苏州,苏州的官员曾经在这条街上集体拜迎。抗日战争胜利后,“护龙街”改名为“中正街”,因为当时的国民党最高领导人蒋中正。1952年,苏州这条重要的南北大动脉,决定与封建社会、民国时期的社会元素说再见,改名为“人民路”,宣告城市的主人是人民。

  这些街道名称,沉淀着几代人的历史愿望和价值诉求。“中山路”要表达的是对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推翻封建王朝、创建共和国的纪念。“解放路”要表达的是1949年的巨变,让中国人民从帝国列强、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了。“建设路”则表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主要历史任务,就是搞现代化建设。“人民路”表达的是,人民是新中国的主人。


  问:从普通的街道名称,读出这些内涵,听起来确实有趣。但西方国家似乎并不习惯这样来阅读。

  答:这样阅读,属于回到历史常识。只有了解中国的近代历史,才能真正理解今天的中国,最不想要什么,最想要什么。

  中国曾经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中生存了几千年。1840年走入近代历史,突然遭遇由强而弱的巨大落差。

  西方近代的历史是从两件事情开始的: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前者把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后者是让解放出来的人通过环球航行,把自己的愿望和意志扩张到整个世界。为此,西方创造了征服世界的先进工具——工业文明。这就奠定了近代西方“想要什么”的心态:我想要的,能够得到;按我的模样塑造世界,可以做到。

  中国比欧洲晚了几百年才走进近代历史,也是从两件事情开始的。一件事叫“花瓶的碎落”。尽管19世纪前期中国创造的财富仍然占到整个世界的20%以上,但封建社会的统治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当时的中国,就像一个古老易碎的青瓷花瓶,看起来硕大精美,却经不起外部世界哪怕轻轻的一击。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远道而来的西方“客人”,毫不客气地对中国实行野心勃勃的征服和掠夺。

  再一件事叫“悲情地追赶”。过去中国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帝国的衰落,突然把它推向一个茫然不知所措的世界洼地。唯一能做的,就是想方设法追赶世界发展潮流。于是,充满悲情地向国外特别是西方学习,不断交出昂贵的学费,希望能换取“真经”。

  “花瓶的碎落”,让中国人经历了各种苦难,从而明白他们最不想要的东西是什么。


  问:“悲情地追赶”,让中国人竭力奋起,从而明白他们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

  答:最不想要的有三样东西:混乱失序、屈辱压迫、贫穷愚昧。与此相应,最想要的也是三样东西:统一稳定、平等自主、富裕文明。摆脱“最不想要的”,实现“最想要的”,合起来,就是“中国愿望”。

  这三大愿望,像是从昨天发来的三个“通知”,每一个“通知”既是诉求,又是使命。由于近代以来中西方发展水平落差太大,中国对这三个诉求,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敏感和强烈;实现使命的过程,也显得格外曲折和剧烈。

1071619504099_.pic_hd(1).jpg

水韵姜堰

会船甲天下,一梦到溱湖。

DUAN9831.png

听民意办实事 锻造公安铁军——北京市公安局举办第二批队伍教育整顿主题开放日活动

北京市公安局于9月11日上午在反恐怖和特警总队举办“听民意办实事 锻造公安铁军”第二批队伍教育整顿主题开放日活动。

画报里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