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全球人权治理高端论坛在北京开幕,设有开幕式、大会发言以及五个分论坛。在“国际合作与全球人权治理”分论坛上,中外嘉宾从不同视角对如何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等话题展开讨论。
“国际合作与全球人权治理”分论坛
全球人权治理面临严峻挑战
斯里兰卡前驻联合国大使兼常驻代表、联合国发展权政府间小组前主席塔玛拉·库纳纳雅卡姆指出,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了国际合作中要以主权国家平等为基础,而美国正在践行例外主义。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国家完全违反了发展中国家的意愿,用双重标准、单边主义从根本上破坏了各国的人权实践。
《自由思想》杂志主编让-皮埃尔·帕吉认为,西方国家已向违背联合国宪章主张的方向走得越来越远,甚至困在了自己建立的“牢笼”中。
中非外交部主管国际合作与多边事务专员马藏戈·姆博亚·圣·西尔指出,世界人权宣言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中,但是有些大国别有用心,他们操作或蔑视普遍规则,试图让人权治理成为强者对抗弱者的工具。
韩中全球协会主席禹守根强调了在实现合理、适当的全球人权治理过程当中,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他指出,不应纵容个别国家借人权之名对别国实施侵犯主权的行为,国际社会应共同关注并积极配合采取必要措施,使确保普遍人权、尊重相对人权的理念得到遵守和发展。
外交学院国际法系教授、人权研究中心主任张爱宁指出,各国面对的许多人权挑战都是事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加强国际人权合作、推动全球人权治理提供了新思维。
推动人权领域的国际对话与合作
中国向来倡导推动人权领域的国际合作,以实际行动推动全球人权治理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方向发展。与会嘉宾一致认为,中国以实际行动推动全球人权治理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方向发展,为推动全球人权事业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瑞士前驻华武官、汉学家、国际安全政策专家贺彼得指出,从最初被排斥在联合国框架之外,到现在成为联合国最可靠的支柱之一,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在国际社会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模范作用。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肖君拥认为,中国是联合国国际人权机制的遵守者、维护者,对于国际人权机制体制建设的贡献在不断加大。中国将坚持国际公平正义与对话合作,在国际场合通过国家发言、举办边会等形式讲好中国人权故事,宣介中国人权理念,扩大“朋友圈”,推动国际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伊朗外交部人权条约和发展司司长穆赫森·加纳伊在发言中强调了“77国集团和中国”加强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全世界只要还有一个人类在受苦,就没有一个人类可以真正地快乐’,如果大家有这样的同理心,那么人类的共同目标就能够实现。”他指出,真正的多边主义必须建立在包容而非排斥、合作而非对抗、法治而非霸权的基础上,加强国际合作才是人类应对全球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重庆市亦格社会发展促进中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权状况评估中心主任廖予含认为,基于共同利益开展联合行动从而促进互利共赢的宗旨贯穿了南南发展合作的全部框架历程,发展中国家正在发起并推动以“赋能”为导向的全球发展合作,以使每个国家及其民众的发展权得到全面落实。
(图片来源:全球人权治理高端论坛组委会)
提到北京中轴线,总会让人想到肃穆庄严的格局、恢宏壮丽的建筑、积淀丰厚的遗迹……而我们无意间忽略的那些草、木、湖、石、亭、榭、廊、桥、舟、鱼、莲之属,恰恰是中轴线上最为灵动鲜活、最具生命张力的所在。这条旷世的文化之脊,因园林之美而“血脉”通畅,充满了无限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