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观察 >> 正文

“互学互鉴—促进全球文明交融性”——兰花奖国际文化论坛撷萃(二)

2023-09-10      来源:中国外文局微信公众号

▲“互学互鉴—促进全球文明交融性”分议题讨论现场。

  98日,兰花奖国际文化论坛在京举办。论坛主题为“繁荣世界文化百花园”。在分议题二环节,与会嘉宾围绕主题“互学互鉴——促进全球文明交融性”进行研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兰花奖评委会副主任委员范迪安担任主持人。

▲范迪安主持。

  嘉宾观点

易福成

汉学家,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语言学院东方学系主任

  “深度”是促进全球文明交融的关键所在。互学互鉴要求在文化交流中不仅要深度读懂对方文化,也要深度理解自身文化。通过兰花奖敦煌参访活动,我亲身体验到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作的贡献,在参访中了解到的佛经翻译史让我认识到翻译在文明深度对话中的关键作用。兰花奖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世界文明的机会。

刘 昆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主任

  广西与东盟国家山水相连、人文相通,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共同的发展愿望,深化面向东盟的多元文化交流应注重尊重文明多样性,找准文明共通性,激发文明创新性。广西与东盟国家文化习俗既相近又不同,蕴蓄着“求同存异”的民间智慧,多元化的官方对话平台、丰富的边民交流活动,夯实区域交流合作的民意基础。广西积极运用现代科技创新手段,在东盟国家的数字平台培育孵化传播产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激发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大卫·弗格森

外文出版社荣誉英文主编、国际传播专家

  促进全球文明互联互通不仅需要宏观战略也需要具体落实举措。政府政策协调是促进文明交融的关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有效促进全球文明互联互通。当前文明优越性的偏见是全球文明联通的最大障碍,中国制度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有效的发展成果,未来应打破西方偏见,加强与西方民众的沟通交流,促进文明联通。

陈 烈

中建国际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中国建筑在国际化经营中积极促进文化交流,推动民心相通。一是打造“建证幸福”海外品牌,开展中华文化体验活动、挖掘中外籍员工故事,展现中国建造文化的人文底蕴。二是创新传播方式,搭建社交媒体平台多语种讲好中建企业故事,讲述文化交流故事。三是培育文化交流品牌,提升跨文化沟通技能,搭建中外人文及可持续发展等对话平台。

雷林科

翻译家,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哲学语言系教授

  习近平主席提出互联互通,强调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的重要性。中国传统“通变”哲学思想也表明文明交流是文明发展的动力,文化应在相互交流中互相学习。虽然在文化交流中不免会出现文化误读,但这些误读有时也会成为让人继续了解和学习的契机。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误读也会进一步增进沟通和理解。

于运全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

  国际智库应促进了解世界的中国观和中国的世界观。当研院广泛调研全球民众对中国的看法,显示当前全球民众对全球文明倡议持有较高认同,18-35岁青年群体和国际媒体均对全球文明倡议给出了积极评价。国际智库也应主动打破文化交流的障碍,推出更多的国际知识产品帮助世界了解中国,发挥国际青年的力量共同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张金庭

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主任

  文明交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首先要将平等、尊重作为沟通、互动的基础,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第二要着眼人类未来,弘扬人类共同智慧,中国的“仁爱”观念、“天人合一”等传统思想与普世价值相通,能为解决当前全球性问题提供精神支持。第三要坚持以人为中心促进交流互鉴。第四要以数字技术手段创新赋能文化传播。最后要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共同推动文化传播。

  兰花奖国际文化论坛由中国外文局主办,兰花奖秘书处、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国际传播发展中心)、外文出版社承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保利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智权”研究联合实验室、蒙自市人民政府协办。

1--开篇主图.png

【北京中轴线连载之五】会馆重生 韵味悠长

北京中轴线两侧,胡同纵横交错,大小不一的名人故居、历史遗址、四合院、老字号等历史遗迹星罗棋布,交织出古都文化的千姿百态。这其中,还有一类特殊的建筑,这就是会馆。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