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风来满眼春 1978—2012
1978年底,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新的曙光,跃出了东方的地平线。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破除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伟大的变革,使中国国力增强,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折。改革春潮滚滚向前,中国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2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开放大幕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会议公报。新华社 供图
1978年12月18日至2 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把党的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
24
农业“大包干”
1979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三位农民严俊昌、严立学、严立坤站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摄影 汪强
1978年冬,小岗生产队的1 8户农民在“大包干”契约上摁下手印。小岗村因此“壮举”,被称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民创造了以家庭承包为主要形式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生产责任制。党中央对这样的生产责任制的探索给予肯定并在政策上积极引导,不断推进中国的农村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25
家用电器兴起 人民生活方式新变化
1982年,一场家用电器产品展销会在北京举办,顾客正在选购洗衣机。摄影 孙桂琴/人民画报
1984年,一对新人在他们的婚房中。房间的布置和摆设是当时的标配和时尚。 摄影 斋藤康一
20世纪70、80年代,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人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折射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 三大件”— 冰箱、彩电、洗衣机,开始进入了中国家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准确把握,对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全面总结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决策。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和品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26
首枚远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1980年5月18日,中国首枚远程运载火箭运载着“东风五号”洲际导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到了9000公里以外的南太平洋公海预定海域。摄影 乔天富/中新社
中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是继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研制和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后,中国在尖端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这次试验成功后,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进行远程运载火箭全程试验并获得圆满成功的国家,国防实力有了新的提高。
27
第一个南极科考站建成
1984年12月30日,中国南极洲考察队队长郭琨高举五星红旗,率领全体队员登上南极乔治王岛。摄影 孙志江/人民画报
1984年6月,中国成立了第一支南极考察队。当年11月20日,由591人组成的南极考察队从上海启程,开始了历史性的远航。这次科考,队员们仅用27天时间,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创造了各国在南极建站的最快纪录。长城站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南极科学考察进入了新阶段。长城站落成不到8个月后,中国正式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和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的正式成员国,从此在国际南极事务中获得了表决权,也标志着中国开启了独立自主、有计划的南极科考时代。
28
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1984年7月29日,美国洛杉矶,在第23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中国选手许海峰夺得男子自选手枪射击比赛金牌,成为中国第一个在奥运会上获得冠军的运动员,实现中国奥运会金牌榜“零”的突破。摄影 官天一
1984年,中国恢复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后第一次正式派代表团参加夏季奥运会。7月28日,由225名体育健儿组成的中国体育代表团出席了开幕式。中国体育代表团入场时,全场观众热烈鼓掌并起立欢呼。在这届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共夺得15枚金牌。这是中国体育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突破,标志着中国体育事业新的飞跃。
29
女排“五连冠”
1985年11月17日,在日本举行的第四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中,中国队以3: 1战胜古巴队,荣膺冠军。摄影 官天一
20世纪80年代的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中国女排连续五次夺得冠军,成为世界排球史上第一支连续五次夺冠的队伍。中国女排“五连冠”的辉煌,是一代人的记忆。在改革开放大幕初启的时代,女排精神如同一面旗帜,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集体主义、爱国精神和自强意志。
30
创办经济特区
20世纪80年代初,在深圳竖立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牌。本刊资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创办经济特区的设想逐步形成。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同意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正式将“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同年8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并通过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标志着中国的经济特区正式诞生了。实践证明,建立经济特区取得了巨大成功,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在推进中国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发挥了“窗口”“试验田”和“排头兵”作用。以创办经济特区为标志,中国的对外开放迈出了重要步伐。
31
土地拍卖“第一槌”
1987年12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启动全国首次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深圳房地产公司经理骆锦星(前举11号牌者)以525万元的价格,获得了一块8588平方米住宅用地的使用权,使用期限50年,敲下新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摄影 刘廷芳
1982年9月25日,深圳市委、市政府向广东省委、省政府并党中央、国务院递交了《深圳经济特区试办情况的总结报告》。得到中央的肯定后,深圳开始了出让土地进行房地产开发、收取“土地使用费”、土地“拍卖”的有益探索,也揭开了中国内地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序幕。随着土地拍卖“第一槌”的落下,1988年4月12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原来“禁止出租土地”的条款删去,并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从此合法化。
32
第一座高能加速器首次对撞成功
1988年10月16日,科研人员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中央控制室工作。摄影 杨武敏/北京周报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是党中央、国务院决策建设的高科技工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自己的加速器和对撞机一直是无数中国科学家的梦想。1988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这是中国继 “两弹一星”之后在高科技领域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它的建成和对撞成功,为中国粒子物理和同步辐射应用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揭开了中国高能物理研究的新篇章。
33
浦东开发
1997年,上海黄浦江外白渡桥,市民眺望新崛起的浦东。摄影 陆元敏
199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开发开放浦东,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浦东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浦东新区的成立,与1980年建立的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的沿海城市一起,形成了中国沿海经济开放带,为中国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奠定了基础,由此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的崭新篇章。
34
沪市开盘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营业。摄影 于文国
35
“下海热”
1992年3月,上海柴油机厂举行劳动合同签订大会,全厂职工由固定工改为合同工。摄影 于文国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关键时刻,国营企业掀起了一股以“破三铁” (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为中心的企业劳动、工资和人事制度的改革热潮,对亏损企业进行了加大改革力度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尝试,在较短的时间内扭转了亏损企业亏损加剧的被动局面。同时,也为促进企业生产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打开了一个突破口。
36
实施希望工程
1991年4月,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三合中心小学学生苏明娟手握铅笔,在认真地听讲。摄影 解海龙
20世纪80、90年代,当时中国平均每年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小学生有100多万。1989年10月30日,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宣布,通过社会集资,建立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资助品学兼优而又因家庭困难失学的孩子,实施希望工程。1990年5月,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金寨县希望小学在金寨县南溪镇落成。以此为起点,希望小学先后在全国各地建立。希望工程自发起以来,探索、实践了诸多具有开创意义的公益理念、公益模式,对公益文化的培育与传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37
跨世纪的调水工程开工建设
2005年11月30日,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工人在湖北丹江口大坝左岸老坝体上清除毛面混凝土,为即将加高加厚大坝浇筑新混凝土作仓位准备。视觉中国 供图
作为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南水北调工程事关上亿人的喝水用水,是迄今为止世界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之一。从1952年开启设想,到2002年开工建设,这个旨在破解中国水资源分布“北缺南丰”问题的巨型工程,筹谋了半个世纪。党中央最终作出分东、中、西三路实施南水北调的战略决策,连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构建“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南水北调工程为国家经济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安全保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了巨大综合效益。
38
万里气龙 神州国脉
2005年3月5日,黑龙江大庆,西气东输工程施工现场。摄影 王显平、杨占刚
西气东输工程的启动标志着中国西部大开发和能源结构调整迈出重大步伐。从此,一条西起新疆塔里木气田,东至上海黄浦江畔,途经10省区市近4000公里的管道干线最终铸成气贯神州的能源大动脉。
西气东输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也是中国管道建设史上距离最长、管径最大、施工条件最复杂的天然气管道。这一工程的建设投产和运行,标志着中国天然气管道建设水平上了新台阶,为构建全国天然气管网奠定了基础。
39
坚持“一国两制”
2002年7月,清晨,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前,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方案。“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是中国为国际社会解决类似问题提供的一个新思路新方案,是中华民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新贡献,凝结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中国智慧。
40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11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签字仪式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时任中国代表团团长、中国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石广生签字后同各国代表一起举杯庆贺。本刊资料
中国自1986年提出重返关贸总协定时起,为复关和加入世贸组织进行了15年的努力。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新成员,中国对外开放事业进入新的阶段。同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于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发展都有重大意义。中国在保持自身增长的同时,也为全球经济繁荣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41
中国人首次进入太空
2003年10月16日,完成“神舟五号”载人航天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乘专机从着陆场飞抵北京,受到各界人士热烈欢迎。摄影 朱九通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在轨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顺利完成各项预定任务后,安全返回主着陆场。此次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的梦想,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42
青藏铁路建成通车
2006年6月17日,西藏当雄县藏族群众观看火车驶过。摄影 觉果
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作出的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以青藏铁路为代表的一大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青藏铁路自青海西宁至西藏拉萨,全长1956公里,包括西宁至格尔木和格尔木至拉萨两段。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建成并实现全线通车试运营。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对于青藏两省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各族群众生活、增进民族团结和巩固祖国边防,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43
中国首次举办夏季奥运会
2008年8月8日,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中国国家体育场隆重举行。视觉中国 供图
2008年8月8日至8月24日,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这是21世纪第一个十年里改变中国、影响世界的标志性事件之一。对体育而言,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以其超高水平办赛、无与伦比精彩、盛况空前影响,已彪炳史册于奥林匹克运动殿堂。对中国而言,一场盛会,不仅让中华民族等待百年的奥运梦得偿所愿,更为实现民族复兴强国梦标注了新的航程。
44
中国首次举办综合性世界博览会
2010年4月30日晚,上海世博会举行开幕式。摄影 万全/人民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