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25周年纪念公演上,森下洋子与著名芭蕾舞者、俄罗斯芭蕾舞大师鲁道夫·纽瑞耶夫(Rudolf Nureyev)联袂登台。1982年,她在巴黎歌剧院演出,这是日本舞者第一次登上这座艺术殿堂。 作为松山芭蕾舞团的首席舞者,森下洋子在巴黎歌剧院、维也纳歌剧院、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城市中心、华盛顿肯尼迪中心、伦敦哥伦比亚大剧院、瑞士洛桑大剧院、悉尼歌剧院等著名的舞台上一展风采。演绎了人们熟知的《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葛蓓丽亚》《灰姑娘》…… 昔日之恩 然而,在森下洋子诠释过的众多角色中,“喜儿”竟是如此特殊。在松山芭蕾舞团练功房的墙上,至今悬挂“昔日之恩,无以为报”八个大字以及周恩来、邓颖超青年时的照片。1971年,时任团长、日本第一位“喜儿”松山树子与清水正夫率领松山芭蕾舞团第四次访华演出,而这是“接棒”松山树子的森下洋子第一次来到中国。 在出演喜儿之前,森下洋子一直生活在芭蕾舞的华丽世界里。若不是因为演喜儿,她可能无缘了解中国。尽管在松山树子指导《白毛女》的过程中,森下洋子已经接触想象中的中国,但与现实的中国的相遇还是让她倍感新奇。来到中国,她的最大的发现是:“无论何时,这里的人们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因此,她喜欢上了中国。 而与周恩来总理的相见,是令森下洋子最难以忘怀的。当周总理得知森下洋子就是接替松山树子的新喜儿时,叮嘱她不能忘记“挖井人”,还亲自将一套白毛女的舞服赠送给她,鼓励她演好白毛女,续写中日友好佳话。与周总理的这次见面成为森下洋子从事中日交流的不竭动力,也就是森下洋子所说的“昔日之恩”。 续写传奇 松山版的《白毛女》,62年来一共有三个版本。最初的版本是1955年由松山树子和清水正夫改编创作。1971年访华公演时,舞团带来了第二个版本,主演也从松山树子改为森下洋子。2009年,森下洋子的丈夫,也就是当年与她一起获得瓦尔纳国际芭蕾舞金奖的清水哲太郎,有感于时代变迁,萌发了改编新一版《白毛女》的念头。 2010年,新版《白毛女》推出。较之以往的版本,清水哲太郎作了较大的改动,增加了许多象征性的内容,这让经典之作焕发出新的魅力。比如白毛女的群舞象征相同遭遇女性的抗争,对此,森下洋子的理解是:“从很多个喜儿的苦难中,诞生了人类的历史。又从很多个喜儿的梦想中,诞生了人类的后代。” 这一版的《白毛女》特别强调喜儿对和平的渴望与呼唤,这与森下洋子出生在广岛有关,也与当下世界和平面临的新挑战相呼应。在松山版《白毛女》第二代传人心目中,白毛女的故事有了更加贴近时代、具有普遍历史意义的阐释。 《白毛女》一定要给中国观众看。这是森下洋子和清水哲太郎的共同想法。2011年10月,松山芭蕾舞团携《白毛女》参加在中国举办的第十二届亚洲艺术节,在北京、上海、重庆第一次和中国观众见面,反响之热烈不亚于以往。2014年,为庆祝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成立30周年,舞团再次携该剧片段来北京公演。 2016年中国国庆期间,森下洋子带着团里的年轻人来到陕西延安,去老鲁艺寻找《白毛女》的根。她相信,只有理解延安精神,理解中国革命,才能理解《白毛女》,才能把这种精神的力量传给观众,尤其是传给年轻人。在延安,在梁家河,森下洋子率年轻的舞者们,踏着《北风吹》的旋律,想象着喜儿那双明亮的眼睛,在窑洞前跳起了《白毛女》片段。 就这样,这位东方芭蕾舞永远的精灵,通过演绎白毛女的故事,和松山芭蕾舞团的年轻人们一道,续写着中日芭蕾外交的传奇。 (本报道撰文者系日本电影研究专家、人民中国杂志社总编辑)
日本《白毛女》:见证友好,续写传奇 |
布托湖位于西藏昌都市丁青县城北约25公里处,它是澜沦江支流色曲河的两个平行排列的高山湖泊,海拔4500米至4600米。
7月29日,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浙江火电建设有限公司的113名电力工程技术人员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集结,启程飞赴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
巴青县中学于2005年搬迁至布朗塘并正式挂牌成立,离县城有15公里,紧靠317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