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两会置顶图片12.pn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社会 >> 正文

践行北京冬奥精神,讲述北大冬奥故事

2022-04-11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微信公众号

  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 、共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4月8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提出的“北京冬奥精神”是激励我们“一起向未来”的精神财富

  北大医学作为全国唯一参与北京、延庆、张家口全部三个冬奥赛区的医疗保障单位在京八家医院累计派出闭环内保障人员619人次闭环外保障人员347人次共接诊2929人次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崇礼院区获“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称号北大医疗保障团队用高度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书写了“大国医疗”的中国力量和中国自信


  4月9日,北京大学2022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医疗保障人员表彰大会在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来自7个保障地点的医务人员代表现场深情讲述“冬奥有我,请党放心”这既是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动员大会也是践行立德树人任务的生动课堂


  守护首体 迎来首金

郭新月(左) 张梦杰(中) 张雁凯(右)

  张梦杰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管护师

  (讲述内容精选)

  我们的动力来自医疗队出发时队员们高喊“冬奥有我,请党放心”的铿锵誓言!

  2月5日,开赛的第一天,在短道速滑2000米混合接力决赛中,中国队夺得本届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首金。这一刻,我,就守在比裁判席都要近的FOP医疗站,见证了这枚来之不易的首金。

  大年三十那天,4岁女儿的视频电话打了进来,她要传达一个重要的口信儿:“妈妈,我们幼儿园老师表扬你了,我也觉得你很棒,你和叔叔阿姨们都要保护好自己呦”!在她稚嫩的童声里,我感受到亲人对我们的期待和祝福!

  郭新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管护师

  (讲述内容精选)

  救治的有条不紊,来自无数次场地演练,有过摔倒、有过疼痛,但从没有抱怨与退缩,我们用专业守护冬奥赛场。从寒冬到初春,从破晓到深夜,每日平均保障时长16小时,其中单日最长达到19小时。医疗保障涵盖了场馆所有运行领域,接待国际官员20余次的现场医疗和防疫考察。我们的动力来自医者仁心的善良与责任!

  作为北大医院一名90后党员,我曾经参加过武汉抗疫救援医疗队,那种万众一心的精神深深印刻在我年轻的心里!在冬奥的冰场上,同样闪耀着青春的光芒!

  张雁凯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胃肠外科主治医师

  (讲述内容精选)

  2月6日大年初六,花样滑冰训练馆,双人滑运动员正在进行紧张的赛前训练,突然,加拿大女选手摔倒在地,一度无法站起。见此场景,正在赛场待命的四位队员立即携带急救包上冰救治。我们协助运动员离开冰面,在队医的陪同下到达运动员医疗站。经过现场诊断和进一步检查,运动员并无大碍,顺利参加了第二天的比赛。当时正在拍摄采访的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记者目睹了这一幕,并以突发新闻的方式拍下了医疗队员救治的全过程。中国医生的快速反应,得到了加拿大运动员和教练的赞赏与感谢。

  无影灯下的考验

吕扬

  吕扬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

  (讲述内容精选)

  2月10日,冬奥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一名外籍高山滑雪运动员在比赛中受伤,来自北医三院的滑雪医生很快就来到了患者身边。经过简单的判断,认为可能存在多发的骨折,建议直接通过直升机转运。短短12分钟,直升机就将患者从海坨山顶转运至我们冬保中心。

  我作为创伤专家接诊患者,经过细致检查发现,患者全身7处骨折,左上肢6处骨折中有3处需要行手术治疗,最严重的桡骨远端骨折,不到20平方厘米的关节面粉碎为6块,且伴有桡动脉的断裂,如果不在六小时内恢复动脉血运,患者存在截肢的可能。

  当时情况异常危急,冬保中心首席医疗官,我的老师著名创伤专家周方教授,在闭环外通过北医三院自主研发的远程督导系统,全程指导患者的急救,并为患者制定了详细且周密的手术计划。在得到患者的同意后,整个团队就像一台机器快速且有条不紊的发动起来,从患者确诊到手术开始不到两个小时。

  手术过程中,每块骨头、每条血管、每根神经,我们都力求精益求精。手术结束的时候已近凌晨一点,披着厚重的防护服,整个团队,十六个小时没吃东西,九个小时没喝水,没去洗手间,每个人的衣服都被汗水浸透。

  雪山上的生死时速

杨渝平

  杨渝平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医师

  (讲述内容精选)

  这次直升机转运伤员发生在冬奥会开始的第三天,2月7日。

  当天11时35分,张家口赛区的云顶雪场传来消息,有运动员受伤出现昏迷,云顶雪场已启动直升机转运。由我担任副院长的三院崇礼院区接到指令后,立刻组织抢救人员,经过电梯直接到达创伤楼顶停机坪。5分钟后,直升机降落,我们即刻和转运医生对接,将受伤运动员迅速转运到创伤楼一层急救中心,整个转运过程从雪场到院区用了20分钟。被送到急诊室时,运动员虽然没有开放性外伤,但意识不清,呼吸不畅,病情较危重。因在转运过程中,院区依托5G+智慧医疗,院前急诊指挥救治平台,通过机载心电监护,移动超声等传回的生命体征指标和影像资料,初步了解伤情,并启动专家组多学科会诊机制,及时给出个性化治疗方案。

  这是冬奥会开赛以来第一例直升机救援,也是整个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两次航空救援中的首次。这不是演练,是实战!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经验,解决了之前多次演练、查阅资料和线上咨询都没有彻底落地的航空救援流程。

  我们的冬奥村

叶红强(左)胡跃林(中)邹晓英(右)

  胡跃林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医师

  (讲述内容精选)

  作为延庆冬奥村综合诊所的医疗官,在诊所运行后我发现最大的挑战来自就诊流程。最初采取的“全员预约”不适应冬奥村的就医需求。国际奥委会委员和医疗服务处也提出增加现场预约的要求,后来更要求我们在运动员到诊所后立刻安排就医。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管理痛点,必须立即解决。

  我们迅速调整了排班,优化了就诊程序,制定了符合实际的诊疗流程,患者由专项医护人员引领采集个人信息、病史和生命体征,安排化验和其他辅助检查,待检查结果回报后,再由专科医生完成最后诊疗。陪同人员则在休息区等候。这种变化既减少了接诊区域人员的聚集,又减少了患者的等候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患者的就医体验。

  叶红强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副主任医师

  (讲述内容精选)

  要想做出一副好护齿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国际奥委会的专家要求根据不同的竞赛项目和性别、体重确定护齿的厚度,根据运动员竞赛时的体位精准确定上下颌的咬合关系。

  我们在首席牙医官杨亚东老师的带领下,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即便是在大年三十都在探究运动护齿的制作流程。终于,我们制作的运动护齿,无需调整,运动员直接戴上就非常舒适。

  国际奥委会的口腔医学专家Tony ,这位年近七十的专家对制作运动护齿非常重视,经验丰富极具权威,在看到我们最终制作的护齿后,都给我们竖起了大拇指。

  邹晓英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副主任医师

  (讲述内容精选)

  2月2日晚上,一名中国短道速滑队的女运动员来就诊。她牙疼已经几个月了,为了备战一直没时间去医院,直到牙齿肿痛影响到了正常的训练和生活。经检查发现患者是急性根尖周炎,就是大家熟知的“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的情况。

  我们及时为她进行了显微镜下的开髓引流和消炎止痛的治疗。当大量脓血从髓腔引流后,患者立刻觉得牙齿疼痛明显减轻,欣喜地拿起手机给自己的牙齿拍了照。术后两天我们对患者进行了随访,她笑着说牙已经完全不疼了。

  三天后,这位运动员出现在了短道速滑混合接力决赛的赛场上,她和队员们一起为中国队夺得本届冬奥会的首枚金牌。

  我的双奥故事

党育

  党育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

  (讲述内容精选)

  2008年,我从医学院毕业,秉承北医的“厚道”精神成为了一名“人民人”。作为一名骨科主治医师,我报名成为了一名夏季奥运会的医疗志愿者。在北交大体育馆,我所在的小团队圆满完成了保障任务。当2022年,北京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双奥之城时,我有幸入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冬奥医疗保障团队。

  为了这次任务,我们准备了近三年,这条 “雪游龙”,是世界上人工赛道最长的,这使得每个医疗站的救援服务半径明显拉长。冬季延庆海坨山往往白天的最高气温也在零度以下,夜间气温更低,比赛期间历经两次降雪,气温降到了零下20度,工作异常艰苦。但我们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取得了医疗保障零的突破,成为国内唯一一支雪车雪橇专业的医疗保障团队。

  2月11日晚,在男子钢架雪车奖牌比赛中,中国选手闫文港以4分1秒77的成绩获得铜牌,这是中国选手在冬奥会历史上获得的首枚奖牌!我们用自己的守护,换来中国又一项冰雪运动的历史性突破,这正是每一位“雪游龙”医疗守护人心底的高光时刻!

  守护雪飞天

牛鹏飞

  牛鹏飞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胃肠外科主治医师

  (讲述内容精选)

  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召开期间,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是本届首钢园区冬奥会总部和首钢滑雪大跳台“雪飞天”等场馆的医疗保障单位。在整个北京冬奥会期间,首钢滑雪大跳台共产生4枚金牌,其中两枚金牌由我国运动员谷爱凌、苏翊鸣获得,这让全院职工倍感骄傲!

  我们的保障工作重点突出了一个“快”字。无论什么时间,在接到患者要来院治疗的通知后,身在隔离专区的应急组成员都要在第一时间开展工作,在救护车可能经过的院区拉好警戒线;医护人员迅速就位,与急救组进行交接;影像科也做好社会面人员疏散工作,穿戴防护用品准备接诊患者;感控处对接诊流程进行视频监控,并远程指导……这一切都需要在短短10分钟内准备完毕,我们要在确保在对患者实施及时救治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完成院感防控工作,确保万无一失。冬奥期间医务人员零感染,防止疫情向医院、社会面传播的要求,我们圆满完成了。

  我们是冬奥滑雪医生

杨娇楠(左) 怀伟(中) 姚娜(右)

  姚娜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副主任医师

  (讲述内容精选)

  冬奥雪道地形复杂,有的崎岖、有的陡峭,还有光滑如镜面的冰状雪赛道,为了能背着15公斤的急救包准确快速地到达赛道的每一个角落,我们连续进行了4个雪季的高强度、专业化滑雪训练。每天从清晨缆车开放一直训练到下午缆车关闭,然后开训练总结会,由教练一一纠正动作。匆匆吃完晚饭后,晚上进行各种医疗培训、急救培训、分组演练以及英语培训。从早到晚不是在培训就是在培训的路上。大家都开玩笑地说,大学毕业那么多年了,又回到了军训时代。苦和累走出了我们的词典,坚持成为我们留下来的唯一定力。

  杨娇楠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治医师

  (讲述内容精选)

  训练营地的天气依然寒冷,我们即将结束一整天的训练。我背着急救包,沿着最艰难的岩石赛道缓慢下滑,突然,一个踉跄,我还是不慎摔倒了。这个坡面太陡了,我整个人沿着赛道滑坠,速度越来越快,过了急转弯再往下就是30多米的悬崖……所幸我最终停在了拐弯处的护网旁边。

  定过神来,队友们已围绕在我的身边,站位清晰,分工明确,有人帮我捡起掉落的雪板,有人给我查体,救援演练进行过无数次,模拟伤员也扮演过无数次,没想到这次我变成了一个真的伤者,接受着滑雪医生们的医疗处置。

  被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的我,心情很有些抑郁,这时团队的同事就像商量好了一样,没有一个人劝我回家,没有一句话不在为我加油。我获得了勇气,我要坚持下来为冬残奥会出一把力。

  怀伟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

  (讲述内容精选)

  3月11日冬残奥会女子大回转第二轮的比赛。瑞典著名运动员Ebba发挥出色,仅以0.3秒的微弱劣势排在第二名,如果稳定发挥,至少可以获得一块奖牌。可第二轮比赛一出发,我们发现她滑行的每一个转弯都紧贴着旗门杆,这样的滑行路线选择很明显是在拼金牌,然而就在最后1/3赛段,她不慎摔倒了!视频中的她无法站起!

  我迅速背好急救包,踏上雪板第一时间冲到她身边,我用反复训练过上百遍的检伤标准化流程,在半分钟之内判断她右膝外侧半月板损伤,建议她用夹板固定右侧膝关节后,再用救生船转运到医疗站进一步检查。谁知这时的Ebba痛哭中情绪非常激动,并且拒绝用救生船转运。

  为什么?作为一个在急诊科摸爬滚打多年的医生,我忽然意识到,这是她心理上的抗拒,这是她痛失金牌的沮丧!我用英语轻声劝解她,告慰她我们都看到了她的付出,只是欠缺一点点运气,鼓励她赶快养好伤,后面才会有冠军等待她。渐渐的她的情绪平复下来,在我们的帮助下离开赛道。

  冬奥新科技 一起向未来

高兵玲(左)梅宇(中)揭璧朦(右)

  揭璧朦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博士后

  (讲述内容精选)

  冻伤及颌面创伤移动式诊疗车,是咱们北大医学人送给冬奥会的“黑(高)科技”。这辆车能够面世得益于“科技奥运”理念的提出。3年来,来自10家单位的近100位项目组成员一点点从卡车底盘开始改装,一步步开发骨折智能诊断软件,渐渐地把这个“大家伙”拉扯大。

  我们的诊疗车是冰球场馆内唯一的影像学检查设备,辐射剂量是普通螺旋CT的1/10,扫描时间只要15秒钟。在不到20平米的空间内,配备了常见颌面、四肢创伤的诊疗及心肺急救的关键设备。伤员不需要转移至定点医院,花半分钟时间就可以从冰面来到诊疗车,完成骨折的筛查。

  我们的诊疗车在双奥赛场服役56天,不止一次登上央视等国内外主流媒体,成为了国家体育馆的“顶流明星”。我们成功地利用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用北大医学人的智慧,把研究论文写在了奥运赛场上!

  梅宇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讲述内容精选)

  北京冬奥会上,中国代表团第五枚金牌的获得者,叫徐梦桃。她是冬奥会的四朝元老,获得过27个世界杯冠军,却4次接受运动医学手术,她的奥运金牌可谓来之不易。而这枚金牌背后,有这样一支保障团队,他们由北医三院运动医学、骨科、康复医学等多学科的医生、科学家和管理者组成,在临床科研协作的模式下,团结协助、潜心研究,为运动员精准施治、保驾护航。

  本届冬奥会,北医三院同时保障北京、延庆、张家口三大赛区,责任重大。五支医疗团队、200名医务人员,我们输入冬奥的不仅仅是过硬的医疗技术,还有科技创新带来的高效协作模式,5G网络技术,已经成为连接各大赛区远程医疗的主要载体,真正实现了伤病救治的跨区域同质化,为后奥运时代各地医联体做出了先期示范。

  高兵玲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心理治疗师

  (讲述内容精选)

  2022北京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首次出现了心理医生。这是临床心理学首次踏上奥运赛场。

  通过心理咨询,我们帮助运动员认识自身的应激反应,接纳焦虑情绪,利用呼吸放松、冥想等技术缓解生理应激。运动员反馈焦虑和失眠都得到了缓解。除了传统的人工咨询、心理热线,我们还配备了计算机化心理治疗,无创物理调控磁疗,光照治疗,这些新颖的临床治疗设备,成为了最受欢迎的“训练设施”。

  这是临床心理学首次用于体育赛事。我相信,这只是一个开端,随着运动员心理健康管理体系的建设,临床心理学与体育事业还会有更多的融合与创新。

  七年磨一剑砥砺再出发北大医学人团结协作、恪守职责为冬奥盛会交上了完美答卷

  医疗团队在实现医护人员新冠零感染目标的基础上树立了“未来十年”冬奥医疗保障新的标杆完成了对祖国、对社会的庄严承诺

  不惧风雨、勇挑重担有诺必践、功成有我北大医学精神永远同奥运精神相汇相融

  北大医学,百又十载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同向同行

1071619504099_.pic_hd(1).jpg

水韵姜堰

会船甲天下,一梦到溱湖。

DUAN9831.png

听民意办实事 锻造公安铁军——北京市公安局举办第二批队伍教育整顿主题开放日活动

北京市公安局于9月11日上午在反恐怖和特警总队举办“听民意办实事 锻造公安铁军”第二批队伍教育整顿主题开放日活动。

画报里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