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影像世界 >> 专题图片 >> 正文

回到安阳: 两个半小时穿越三千年

2019-12-12      撰文 本刊记者 黄丽巍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宫殿宗庙遗址与王陵遗址、洹北商城等,共同组成了闻名中外的殷墟遗址。安阳市历史文化厚重,存在不同时代序列的遗迹。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201911月的一天,本刊记者一行人踏上开往安阳东站的高铁。两个半小时后抵达安阳。

  1911年的春天,被后人尊称为“甲骨四堂”之一的罗振玉的弟弟罗振常凌晨1点起床,从北京前门火车站出发,沿京汉铁路南下,傍晚抵达500公里外的安阳小屯村。

  彼时的小屯村,位于安阳县以西5里,30多户以务农为生的人家,洹水潺潺,从村东流过。当时罗振玉经多方探知,“惊了天下”的甲骨出土于小屯一带。他根据《史记• 项羽本纪》“洹水南殷墟上”的记载推断,小屯应是殷商王朝的都城所在。这时,距离甲骨文被发现已经过去了12年。

  一片甲骨惊天下

  19世纪末,长期以来被当作药材的有字甲骨引起了金石学家王懿荣、王襄等人的注意。1899年,王懿荣初步断定甲骨上的文字为有价值的古物,于是开始大量收藏。同年,王襄和孟定生在天津也开始购藏有字甲骨。对于甲骨文的研究拉开了序幕。

  1928年,董作宾(右)及李春昱在殷墟第一次发掘中测量绘图。 殷墟管理处 供图

  王懿荣离世后,他收藏的千余片甲骨由好友、《老残游记》作者刘鹗收购。1903年,在罗振玉的建议下,刘鹗将王懿荣和自己收集到的甲骨选拓1058片编写成《铁云藏龟》一书,这是中国著录甲骨文的第一部专著,甲骨文第一次从私家藏品变成了可供学者研究的公开资料,中国学者群体也因之开始进入这一研究领域。

  甲骨文被发现之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家国飘摇。20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疑古派崛起,否定古文献中的商史为信史,认为殷商王朝只是传说。“重建上古史”的呼唤中,这些商朝人自己刻画下的悠远文字惊世而出。

  一时之间甲骨一片难求。当地农民用拙劣的手法伪造有字的甲骨片,古董商隐瞒甲骨出处,高价兜售,在他们眼里,甲骨只是换来金钱的生意。但在彼时的中国知识阶层,有识之士认定这里包含着上古中国的珍贵记忆,甘愿为之倾尽家产,苦坐书斋伏案钻研。

  罗振玉初见甲骨实物时说的一句话,很能说明当时学者的心境:“今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且适我之生,所以谋流传而悠远之,我之责也。”

  面对甲骨文,几乎所有人都回到了幼年时期,就算是饱读诗书的名人大家也不能例外,每个人都必须从“认字”开始。直到今天,甲骨文的文字释读工作一直还在继续。虽然晦涩难认,但一代代学者仍为之殚精竭虑,上下求索。

  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文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曾说:

  “搞了40多年甲骨学研究,每次看到甲骨文都像在与3000多年前的古人对话。”这种对话,从100多年前就开始了。

  1917年,王国维撰成《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此文开创了用甲骨文与诸如《史记》等传世文献互证商代历史的先例。商王朝从此不再停留在司马迁的区区三千言,而是可以放心谈论的真实历史。

  甲骨文发现之前,中国古书记载的上古确切年代,只能上推到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的开端,即西周晚期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公元前1300多年前的甲骨文,无可辩驳地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甲骨文作为中国最早的文字遗存,其宝贵与核心的价值被世人所公认。

  一个王朝的背影

  安阳的第一站,必然是殷墟。

  殷墟是甲骨文的故乡,商王朝后期的都邑,代表鼎盛时期的青铜时代中国。

  殷墟位于安阳市殷都区西郊乡,横跨洹河两岸,面积约36平方公里,经过科学发掘后,晚商宫殿宗庙遗址、王陵遗址、后冈贵族遗址、族邑、家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遗迹重现于世。

  殷墟没有太多现代化的装饰,地面大多是连片的绿植,几座仿商建筑点缀其中。要不是三三两两参观的游人,谁能想到千年的文化瑰宝和历史的变迁统统埋藏于此。

  站在殷墟红色象形“门”字大门前,不禁令人想起曾担任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考古队队长的唐际根向人们“还原”这座3000多年前的商朝都城场景:“恍惚间,商王朝从地下苏醒。武丁和妇好并肩而行,贞人(贞人,为某个家族的姓氏,是专为商王祭祀占卜服务的某个家族的多名成员的总称)在占卜,士兵在操练,祭祀如期举行。宫殿区外,两纵三横的道路上马车奔驰。密集的邑聚间,行人你来我往。不远处,西北流向东南的人工水渠南岸,铸铜作坊火花飞溅……”

  支撑起如此浪漫想象的,是历代考古人对这座3000多年前商都考古的丰硕成果。

  甲骨文是新获的上古文字资料,问世之后立即受到中国传统学人的重视。当刻辞甲骨被确认出自安阳小屯村之后,去殷墟挖甲骨之声随之鹊起。192810月,著名考古学家董作宾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委派来到安阳,对殷墟遗址实施了首次田野发掘。之后,一群考古人在小屯村一带进行了长达10年的15次考古发掘。殷墟之上3000年的尘土被考古学家们慢慢拂去,现出庐山真容。

  1936年,殷墟第十三次发掘,小屯村YH127甲骨坑搬运。YH127甲骨坑出土了带字甲骨17096片,其中完整的龟甲有近300版之多,这是殷墟甲骨发掘史上发现甲骨最多的一次。 殷墟管理处 供图

  1936年,在小屯村发现了一个储藏着大量甲骨的圆穴。这堆甲骨厚达1.6米,共清理出甲骨17096片,除8片牛骨外,其余都是龟甲,出土数量为迄今考古发掘之最。这些甲骨为殷商武丁时期埋藏,是商王室的一批占卜档案。这就是殷墟甲骨文最重大的一次发现—YH127号坑。

  3000多年前,商王盘庚迁都于此,改“北蒙”为“商邑”。直至商朝灭亡,这里经历了812王,历时254年。后人称这段历史为殷,此地也被称为殷都。殷都被西周废弃之后,逐渐沦为废墟,“殷墟”之名由此而来。

  在殷墟博物馆,陈列着大量3000多年前的青铜礼器、食器、酒器、兵器、玉器、工具等,形制丰富多样,纹饰繁缛神秘,无不反映了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审美观念。随着对殷墟的全面发掘,一个古老王朝的都城遗址及光辉灿烂的殷商文化昭然于世。

  殷墟出土了极为丰富的文物,但甲骨文是分量最重的一类。

  作为历史的直接记录,它让我们了解商代的很多事件和人物:王病了,王做了什么梦,王遭遇车祸,王的妻子生男生女,天象不吉了……“一个王朝的背影”因此日渐清晰。它庞大、古老、神秘,却因这些文字的留存鲜活起来。

 

颐和园 三校 7-26(立冬3).jpg

颐和园之冬

冬去春来,一个冬天,经历六个节气。

snap_screen_20200730091443.png

113名“一带一路”建设者出境返岗复工

7月29日,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浙江火电建设有限公司的113名电力工程技术人员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集结,启程飞赴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

DJI_0579(1).jpg

《人民画报》中的海南70年

2020年,是海南解放70周年,同时,海南也迎来了新的历史跨越期。

【寰球观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