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日本語العربيةDeutschFrançais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香港回归20周年 >> 正文
今年年初,梁芷萁(左)受邀在礼宾府表演粤剧。新华社发
新华社香港6月24日电 题:“回归一代”的20年足迹
新华社记者 王小旎
从“粤剧小花”到法律系“女学霸”;从“足球小子”到“香港新栏王”;从懵懵懂懂的少年义工到公益生力军……与香港特区共同成长的“回归一代”,今年迎来了20岁生日。
1997年,共有59250个新生儿在香港出生,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回归宝宝”。步入20岁,他们普遍操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有朝气、有梦想,也带着几分稚气,点点滴滴的成长足迹折射出香港青年一代多姿多彩的风貌。
逐梦青春
八和粤剧学院嵌身于旺角旧城区一座老式大厦,午后,悠扬的二胡声从窗中飘散至街角,20岁的梁芷萁正在专心地排练着《无情宝剑有情天》。“妈妈是粤剧迷,在她影响下,我从6岁开始学习粤剧,到现在快14年了。”小姑娘面容清秀,一颦一笑透着灵动。
梁芷萁在香港大学修读法律专业二年级,是名副其实的女“学霸”。“平时上学忙,但每周日早上10点到下午4点是我固定的练习时间,坚持了13年,从未动摇过。”她说。
2017年4月,香港各大报纸的体育版头条被一个帅气的小伙子占据,他就是以13秒97的成绩打破男子110米栏香港纪录的“跨栏小子”张宏峰。他从小因好动结缘体育,原本热衷于踢足球,4年前受奥运冠军刘翔的鼓舞转战跨栏,于刻苦训练中闯出名堂,成为香港田径队的新一代主力。
记者近日来到位于沙田的香港体育学院,一睹张宏峰在训练场上的矫健身影。“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为中国拿到110米栏首金,很厉害。那时我才7岁,不懂什么叫跨栏,只觉得这个运动好帅。”他对记者忆述,“后来刘翔克服伤病出战伦敦奥运会,很有毅力,令我深受感染。”
从足球到跨栏,一切从零开始,需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张宏峰不得不割舍一些和同龄人打电动游戏、看球赛的玩乐时光。他每天上午在学校上课,下午便赶到体育学院训练三四个小时。“以前练习足球时可以一大班朋友在一起有说有笑,跨栏就闷一些,再最难的时候也只能一个人度过。但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香港科技大学校园内,修读环球商业管理专业二年级的谭晓瑜向记者一页一页地展示着多年来她所参与的义工项目。从中学开始接触公益活动,谭晓瑜在照顾孤儿及视障人士、关爱老人、改善贫穷住屋等领域积极地发光发热,并从最初因好奇而参与,成长为经验娴熟的组织者。
她说,最初做义工本是为了完成学校课业,以有助升学。“参加活动之后发现自己真的很喜欢,就想一直做下去。”这个气质甜美的女孩不久前协助一家香港慈善组织在科大创立了分支机构,很多本已完成义工项目的同学在她的鼓励下,又重新加入义工行列,将爱传递开来。
内地印象
香港回归以来,两地青年一代的交流越发频密,特区政府、学校及民间组织举办的香港青年赴内地实习、考察及夏令营等活动日益增多,“回归一代”对内地的认识与了解不断加深,情感纽带也更加牢固。
2016年暑期,梁芷萁跟随八和粤剧学院赴北京清华大学,参加为期一周的中国文化与戏曲发展专题研究课程。“上这个课之前,我没想到京剧与粤剧的差别这么大,比如发音方法和角色分配,我对中国戏曲有了新的认识。”她说。
交流期间参观故宫给梁芷萁留下深刻印象。“故宫的建筑很宏伟,粤剧名曲《帝女花》的故事就是发生在故宫里面的乾清宫,我特地去看了乾清宫的样子,还在那里和同学清唱了一段《帝女花》。”
年纪轻轻却钟情于传统戏剧的梁芷萁坦言,身边同龄人学习粤剧的不多,“我觉得粤剧是粤语文化的传承,很多古代民间故事与传奇通过粤语流传至今,希望自己可以帮助传承粤剧文化。”
谭晓瑜也刚刚结束在北京的交流活动。“第一次去北京时年纪很小,这是第二次去,感觉变化好大,城市很干净,地铁四通八达。”她说。
谭晓瑜还曾去过内地其他城市旅游或实习。“这些年内地发展得很好,内地人也都很友善。希望明年暑假有机会去内地山区,为那里的儿童做义教。”她说。
另一位“回归宝宝”何泽皓目前在香港大学修读工程专业一年级。他祖籍广东汕尾,每年春节都与父母一同“返乡下”过年,“家乡以前都是农地,这几年发展得很快。”他说。
与这位传说中“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师”见面这天,正好赶上他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为自己的展览撤展。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选择赴越南旅游。看到的是一路风景,发展的是两国经济。旅游已经成为中国与包括越南在内的东盟国家合作的“新支柱”。
酷暑炎炎,找个安静、凉爽、放松身心的去处是城市人的梦想。天津蓟县下营镇郭家沟村依山傍水、山湖相连、风景秀丽、泉甜物美、民风纯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