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日本語العربيةDeutschFrançais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砥砺奋进的五年 >> 正文
新华社北京5月18日电 题:用双手开创全面小康的美好明天——新华社记者一线直击脱贫攻坚的基层实践
新华社记者李放、高洁
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12.8万个贫困村,数千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时间紧迫。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2020年全面实现脱贫目标,是党和国家做出的庄严承诺。从革命老区到民族地区,从黄土高原到偏远边陲,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在中华大地持续展开。
幸福的生活要靠双手来创造
56岁的龚成梧(右)在甘肃省临洮县三益村招商引资来的“益农生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干活(5月5日摄)。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2020年全面实现脱贫目标,是党和国家做出的庄严承诺。从革命老区到民族地区,从黄土高原到偏远边陲,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在中华大地持续展开。 新华社记者 邹乐 摄
当了大半辈子农民的龚成梧从未想过,56岁了,自己有了人生第一份拿月薪的工作。这是发生在位于黄土高原的甘肃省临洮县三益村里的新鲜事。
第一次领到3000多元工资,老龚攥在手里数了又数:“3000元啊,那是在3亩旱地里干一年活才能刨出来的收入。”
早在几年前,在家门口挣工资是老龚想都不敢想的事。临洮县有323个行政村,其中超过200个面临村级集体经济“空壳”难题。
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立足当地资源,实现就地脱贫。
“太阳能就是我们当地最大的资源。”临洮县扶贫办主任孙志成说,在中央的帮扶和政策支持下,当地开始发展建设村级分布式光伏电站,包括三益村在内的全县10个贫困村每村试点建成了一座60千瓦的村级光伏电站,每年为贫困村创收4.8万元以上。
“除了在家门口打工,我还在村里的光伏项目入了4000元的股。”龚成梧说,前五年每年分红3000元,后10年每年分红600元,生活越来越红火。
和龚成梧一样高兴的,还有家住昆仑山深处的南疆策勒县恰哈乡乌库村村民买买提艾力·图曼。
春光明媚的下午,堆满照片资料夹的书房,本刊记者与中国摄影家、耄耋之年的人民画报社摄影记者茹遂初先生聊起《人民画报》中的那些“丝路”往事……
2016年9月1日,在巴基斯坦总理纳瓦兹·谢里夫的见证下,中巴瓜达尔地区法曲尔小学建成并正式交付使用,这成为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友谊的又一段佳话。
在义务教育阶段,左权县积极贯彻国家“两免一补”政策——为中小学生免书费、免杂费,为经济困难的学生补助生活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