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461647100411333.jp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一带一路”从开放包容走向共同繁荣

2021-08-23      

撰文/王海峰
  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博鳌亚洲论坛上,明确提出坚持开放包容,为促进共同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在2021年博鳌亚洲论坛上,进一步提出要建设更加紧密的开放包容伙伴关系,为人类共同繁荣作出积极贡献。开放包容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总则,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特征。开放包容的理念和精神加强了理解与合作,化解了矛盾和分歧,成为推动新型全球化健康发展、朝着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迈进的经验和智慧。

  开放包容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发展和结晶

  开放包容根植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传统基因中。2000年前的《庄子·秋水篇》中写道“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纳之”,展现了中国先哲开放包容的为人处世哲学态度。1600年前,东晋文学家、历史学家袁宏在《三国名臣序赞》中写道“形器不存,方寸海纳”,同样展现了开放包容的人生态度和世界观。正是由于开放包容这一历史文化和传统基因,中华民族文化和血脉才能在5000年历史风云变幻中不断延续和发展,中华民族也才会一次又一次走向统一和繁荣,也才能使古代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文化、思想、科技和商贸交流的纽带,成为一条体现开放包容思想的和平之路、文化之路、贸易之路、文明之路。新中国建立后,中国政府积极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是开放包容思想的一次大发展,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改革开放为开放包容增添新内涵。1979年,中国开启了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相互作用,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大,成为全球生产供应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不仅使中国更好地融入全球化,也提升了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性经济危机的能力,并成为全球经济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在企业所得税等方面曾经对外资企业实行的超国民待遇,充分体现了中国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和理念,外资企业也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十八大以来,共建“一带一路”使得开放包容得到了升华。“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为国际社会所逐渐认识、理解、接受和积极参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开放包容精神,顺应时代潮流,与合作方意愿相通。中国政府倡导的“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共赢的合作平台,尊重以联合国框架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不针对任何经济体,也不附加任何条件,是已有全球合作机制的重要补充,是新型全球化的一面旗帜。更重要的是,“一带一路”是一个包容的而不是排他的合作平台,不排除任何组织和经济体,能为参与方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同时不损害第三方利益。经过八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与更多经济体形成了开放包容与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丝路精神使得开放包容得到了升华,成为中国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精髓。

  新型全球化需要开放包容精神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实际上,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已经把各经济体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因此,任何经济体都不可能脱离经济全球化进程而孤立发展,每一个经济体也因为参与全球化而在不断塑造着全球化进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形成了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组织和世界银行等为核心的经济全球化治理结构,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金融国际化加速发展,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事实证明,正是由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才使得2008年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远远小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大萧条;也正是由于科技进步和全球化发展,才使新冠肺炎疫情对人类生命健康的影响远远低于一百年前的西班牙流感。

  2008年金融危机后,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全球化的新动能,二十国集团取代七国集团使全球化进入了新阶段,国际社会积极推进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联合国多边机构的改革,新型全球化需要开放包容精神。一方面,大国必须在新的全球化进程中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承担起自身应负的义务和责任,尊重其他经济体的社会制度、文化特点和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开放包容是双边和多边对话、协商与合作的基础,任何经济体都不应该只愿意分享全球化红利,而不愿意承担全球化义务和责任。“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得到越来越多经济体的支持,就是因为共建“一带一路”秉持了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中国愿与参与各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共建开放包容的伙伴关系。

  建设开放包容伙伴关系需各方共同努力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十八大以来,中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当前全球化受挫、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世界经济陷入衰退的大背景下,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世界经济稳定和复苏贡献力量。实践证明,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2020年,中国成功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在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大幅下降的背景下,新设外资企业3.9万家,成为全球最大外资流入国,实际使用外资1443.7亿美元,同比增长4.5%。

  “一带一路”倡议是全球化遇到挫折时,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提出的国际合作倡议,不仅得到了沿线国家的积极回应,也与更多的参与方实现了互利共赢。经过八年的努力,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面不断前进,结出丰硕的果实。2013-2020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额约1360亿美元,沿线国家在华设立企业近2.7万家,实际投资约600亿美元;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超过9万亿美元,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超过9400亿美元,完成营业额近6400亿美元。截至2021年5月底,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39622列,运送货物354.1万标箱,通达欧洲22个国家的160多个城市。未来,中国将与各方拓展在公共卫生、传染病防控、传统医药等领域合作,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标准“软联通”,积极发展丝路电商,加强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等领域合作,完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等多边合作平台。

  中国的和平崛起有利于世界的稳定和繁荣,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公平和正义。中国一如既往地支持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核心作用,积极参与联合国的各项事务,推动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联合国多边机构改革。中国支持一个多极化的全球治理格局,中国反对霸权,也无意充当霸权。中华民族的基因中既没有“国强必霸”,也没有“修昔底德陷阱”。中国愿意积极参与二十国集团事务,支持二十国集团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中国倡导并积极参与的共建“一带一路”、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不排斥任何经济体,中国对全面进步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也持积极开放态度。中国愿在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基础上与各方建设更加紧密的开放包容伙伴关系。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对全球化的贡献。世界银行报告认为,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有望帮助全球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国有真诚的愿望,更有务实的行动。中国将继续本着开放包容精神,与各参与方共同努力,把“一带一路”建成“减贫之路”“增长之路”,为合作伙伴提供更多机遇,为世界经济稳定、复苏和增长注入更强动力,为人类走向共同繁荣作出贡献。

  王海峰: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经济综合研究室主任

  

   

画报里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