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461647100411333.jp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一带一路”星:架起气象信息沟通的太空桥

2021-08-23      

  撰文/本刊记者 高雪华

  东经79度、距地3.6万公里的赤道上空,是风云二号H星的运行轨道。2018年6月发射升空的H星,是我国风云二号系列8颗卫星中可靠性最高、性能最稳定的卫星之一,它有效弥补了全球气象卫星对印度洋及中亚、西亚和非洲等地区的观测盲点,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架起了一座用于气象信息沟通的太空桥,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一带一路”星。

  当前,全球各国都面临着区域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中国气象局和气象相关国际组织以及世界许多国家的气象机构很早就开展了关于气象信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更是为中外气象合作搭建了优质平台。

  星光照耀“一带一路”国家

  2019年3月,热带气旋伊代登陆非洲莫桑比克、津巴布韦和马拉维等国,引发山洪、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一系列次生灾害。中国风云气象卫星及时对灾害进行了实时跟踪监测,向受灾国家提供“卫星天气应用平台”,制作多期服务专报并通过中国气象局官网和世界气象中心(北京)网站第一时间对受灾国发布监测信息,为当地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中国风云气象卫星积极参与国际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源于2017年5月召开的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论坛期间,中国气象局与世界气象组织签署了《中国气象局与世界气象组织关于推进区域气象合作和共建“一带一路”的意向书》,并被纳入高峰论坛成果。这让中国同世界气象组织及“一带一路”国家的气象合作联系更加紧密。

  此外,中国同东盟、中亚等地区也建立了与气象相关的区域合作协议,如2015年中国气象局发起的《中亚气象防灾减灾及应对气候变化乌鲁木齐倡议》以及随后提出的《中国—东盟气象合作南宁倡议》等,中外气象合作在国际社会引发广泛关注。

  2020年5月,上海市气象局收到一封来自缅甸的感谢信。缅甸气象和水文局在信中对来自中国的支持表达了深深的谢意。自2017年起,应缅甸气象和水文局请求,中国气象局委托上海市气象局与其建立了数值预报帮扶关系。上海市气象局协助缅甸气象和水文局开发完成缅甸预报预测平台,应用了上海市气象局研发的缅甸区域数值预报系统和区域模式检验系统,并集成风云四号气象卫星监测产品。该平台为提升当地气象预报和防灾减灾能力提供了有效的业务支撑。其数值预报水平也从原先约35公里的水平分辨率升级到9公里,大大提高了缅甸的灾害预警能力,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百姓生活提供了巨大帮助。

  在阿富汗,2018年该国北部和西部发生了严重旱灾。世界气象中心(北京)接到了来自阿富汗气象部门的请求。危急时刻,中心立即为阿富汗干旱应对服务建立了专门服务通道,向阿方提供风云二号H星云图、地面温度和降水实况产品、GRAPES全球数值预报系统确定性预报和集合预报产品、降水气候预测等干旱相关产品共4大类20余种,为阿富汗气象部门天气预报和应对干旱气象服务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帮助。

  在老挝,2019年世界气象中心(北京)开通了老挝定制交互网站。GRAPES全球数值预报系统、全球智能网格预报及风云气象卫星云图等预报产品为老挝织起了一张防灾预警安全保护网。老挝气象水文局专家表示,中国提供的这些气象信息大大提高了老挝气象预报的能力。

  风云卫星使“一带一路”国家在太空牵手

  在2018年6月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特别指出:“中方愿利用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为各方提供气象服务。”

  风云气象卫星是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力量。近10年来,我国气象卫星实现了极轨和静止两大系列的升级换代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16年,第二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A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静止气象卫星完成升级换代,2021年6月3日发射的风云四号B星将与A星一起实现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的双星组网观测。

  在风云卫星国际服务上,中国气象局始终坚持自主创新与合作共赢的理念,推动其在参与区域国际减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18年,中国气象局建立了风云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一旦遭受严重气象灾害威胁,用户可申请启动这一机制。中国气象局将调动风云气象卫星,对受灾区域提供高频次区域观测,生成定制化的图像和定量产品,并提供给申请方。截至目前已经有29个国家加入该机制,并已为孟加拉、缅甸、尼泊尔、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提供紧急服务。

  2019年,中国气象局、国家航天局与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签署《关于开展风云气象卫星应用合作的意向书》及三方《关于开展风云气象卫星应用合作的协定》。

  除了提供数据服务,中国气象局还为合作国家积极开展人员和技术培训,先后举行了6期风云卫星国际培训班,累计培训了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位学员。中国还派遣技术专家现场或在线提供应用技术支持,对接服务需求。现在,风云气象卫星数据国际用户已达118个国家,风云气象卫星遥感平台国际用户超过60个国家。风云气象卫星国际服务,已经成为中外双多边气象合作的重要内容,满足国际用户需求、提高风云气象卫星服务“一带一路”水平将是未来的重点关注领域。

  推动“一带一路”国家气象科技发展

  除了设备和信息共享外,中国还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非洲、中亚等国家进行对口援助。早在2013年,中国就开始对科摩罗、津巴布韦、肯尼亚、纳米比亚、喀麦隆、苏丹和刚果(金)等国家实施气象援助。目前,中国与相关国家合作在海外累计建成42套自动气象站、100套人工气象观测系统、5套闪电定位仪、2套风云三号卫星数据接收处理系统,3套高空探测系统、4套气象演播系统、10700台气象预警收音机,以及相当数量的设备和软件系统。中方及时派专业人员赴非安装、调试设备以及开展培训。此外,中国还积极向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缅甸、老挝等中亚、东南亚国家援助自动气象站、风云卫星接收站、气象演播系统,提高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气象业务能力,对当地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支持并推动“一带一路”国家在气象技术建设上的提高与发展,中国气象局搭建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平台,举办了两届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气象装备和服务展以及五届中亚气象科技研讨会,推进了与东盟、中亚国家在区域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据统计,近10年来,中国气象局与巴基斯坦、越南、蒙古国、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气象部门共召开双边气象工作组会议16次,共确定合作项目164个,拓展了中国在天气预报技术、风云气象卫星应用、气象信息交换、区域气候预测和服务、环境气象、气象仪器、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国际合作。

  作为世界气象组织最为活跃的区域培训中心之一,2017年以来,中国共为来自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气象部门在内的3200多人提供了气象各领域的短期气象培训,分享中国气象发展经验,帮助提升发展中国家气象部门的服务管理水平。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防灾减灾是国际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中国也向世界做出了2030年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承诺。面对全新的挑战,中国气象局局长、世界气象组织(WMO)中国常任代表庄国泰表示,中国气象局愿意与世界气象组织持续深化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共同促进全球气象事业的发展,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中国贡献。

  (本文图片由中国气象局提供)

  

   

画报里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