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461647100411333.jp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绽放生物多样性之美

2021-09-22      

撰文/本刊记者 郑煦
 

  

  2021年10月和2022年4-5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COP15”)将分两阶段在云南昆明召开。此次会议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将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定新目标。

  2020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向世界发出“昆明之约”,邀请各方聚首春城昆明,共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大计、共建美丽世界,这无疑是对云南生物多样性资源地位和保护工作的高度认可。“昆明之约”将打开一扇充分展示云南生物多样性之美的新窗,也将推动各方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切实承诺、采取有效行动。


  厚植生态优势

  特殊的地理位置、多样的地形地貌、复杂的气候条件等自然环境,使云南孕育出了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数据显示,云南面积仅占全国4.1%,却囊括了地球上除海洋和沙漠以外的所有生态系统类型,是公认的重要类群分布最为集中、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素有“动植物王国”之誉。

  位于云南中部的省会城市昆明更是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由于地处亚热带地区低纬度高原,昆明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7℃左右,可谓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风景如画。三面环山、地形高差较大,为昆明带来气候上明显的垂直差异和水平差异,有“山下花开山上雪”“踊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象。如今,到滇池看珍稀水鸟、到植物园欣赏西南地区独有的植物、到亚洲最大的斗南花卉市场买花……成为昆明独具魅力的旅游名片,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吸引了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气候不能复制、生态不能克隆。美丽的自然环境、宜居的气候条件、独特的资源优势决定了昆明必须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科学跨越之路。昆明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多措并举守好生态资源宝库,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以COP15为契机更加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为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贡献力量。

  “十三五”期间,昆明不断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现有的6个自然保护区均已编制了保护区规划,目前已建成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及风景名胜区等保护区,初步形成了布局广泛、类型比较齐全、具有一定管理水平的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区的建立使昆明物种种类不断丰富,植物群落类型得以保存。

  目前,昆明森林蓄积量6057万立方米,森林面积1660万亩,森林覆盖率52%以上;拥有9个植被类型,20个植被亚型,56个群系,118个群丛,分别占云南植被类型的75%,占云南植被亚型的59%,占云南群系的33%。全市现有种子植物195个科,1099个属,3229个种,占云南省种子植物科数的73%,占全国的67%。昆明有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喜马拉雅红豆杉、攀枝花苏铁等共11种,特有物种富民枳1种,有陆生野生动物约460种,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黑颈鹤、林麝、白肩雕、黑鹳、白腹锦鸡、红隼等30余种。

  在科研方面,昆明市聘请植物、动物、生态、林学等专业人员成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委员会,研究提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建议等,为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提供决策咨询。为加强有效监管,昆明还着力建立健全各项法规政策,完善执法、保护体系,强化森林资源管护、修复受损生态系统、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动可持续利用、生态补偿惠益共享,并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和宣传教育活动等,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如今,昆明人居住环境优美,市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人与自然和谐的“花园城市”初现。


  助推濒危物种保护

  2021年4月,观鸟爱好者在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观鸟时,拍摄到了世界极度濒危鸟类—青头潜鸭,引发众多媒体关注。

  青头潜鸭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雁形目鸭科潜鸭属的鸟类,主要栖息在水流缓和、水生植物较为丰富的湖泊、水塘和沼泽地带。由于受栖息地丧失、过度捕猎、人为干扰等因素影响,青头潜鸭种群数量一度急剧下降,全球数量仅剩1000只左右,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极危”物种,堪称鸟中“大熊猫”。

  近年来,通过科学治理,滇池流域水环境状况不断改善,全湖水质连续三年达到IV类。随着滇池环湖湿地的建设,一道生态屏障在滇池湖岸形成,这里的植被覆盖率从2007年的13.1%提升到现在的约81%,植物物种从232种增加至303种,成为了越来越多鸟类栖息的乐园。目前在滇池及周边地区共记录的鸟类有约139种,其中包括黑翅鸢、黑鸢等国家及省级重点保护鸟类8种。青头潜鸭现身滇池湿地,就属首次被记录。

  自2005年云南率先提出“极小种群物种保护”概念后,昆明积极响应倡议,启动拯救保护行动,牵头开展极小种群物种培育增殖工作。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许多以个体数量为“个、十、百、千”计的濒危物种,从“命悬一线”实现“绝处逢生”。

  富民枳又名野桔子,属云南特有物种,仅分布在昆明市富民县,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也是昆明市唯一以县市名称命名的野生植物。作为珍贵的柑橘育种种质资源,其果实可入药,当地人称“止咳树”。文献记载,这种植物在1984年被首次发现,1992年,富民县境内还存有10棵,可到了2008年,经野外调查发现,富民枳原生地已无分布,属野生灭绝。

  2009年起,昆明市濒危动植物收容拯救中心通过对富民枳的多项技术研究,成功掌握繁育规律,攻克育苗技术,培育容器苗2万余株。富民枳现已在该基地成活6390株,实现了物种的原生地野外回归,有望实现自我繁殖,从而彻底摆脱濒危状态。

  通过迁地保护、种质保存等工作,不少像富民枳一样的极小种群植物已经在当地树木园、植物园有了“备份”。以昆明植物园为例,这里收集保存了来自全球五大洲、涵盖中国不同气候带类型和地理单元、特别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植物资源7000余种(含种下分类单元),已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活体植物保育、研究、展示和知识传播的重要基地。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来自卢旺达的艾力是云南农业大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的研究生。在昆明留学期间,他见证了云南和昆明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努力与成就。

  “昆明的天气非常适宜人类居住,昆明人也非常友好”。2017年,艾力因向往四季如春的气候而与昆明结缘,四年的时光早已让这座城市走进他的心中,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COP15召开在即,在艾力看来,这是一个能够让各国人士相互交流、制定关乎未来长远规划的大平台,也是一个展示昆明生物多样性的好机会。“这关乎每一个人,大家应该行动起来,一起探索保护生物多样性,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艾力说道。

  研究表明,一种植物常与10-30种其他生物共存,一种植物灭绝就会导致10-30种生物的生存危机。“事实上,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国家林草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闻丞表示,“生物多样性及其相关生态系统,从奔跑的动物,到生长的植物,再到无处不在的微生物……与人类一起,构成了一个生命共同体。现存物种都是亿万年演化而来的宝贵遗产,任何物种的消失,都会降低生命共同体的稳定性。”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2020年9月发布的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指出,“人类在留给后代的遗产问题上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生物多样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丧失,而造成其减少的各种压力在加剧。”这个严峻现实,也给全球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机制带来更为艰难的挑战。

  2021年是全球环境治理的关键之年。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肆虐的背景下,深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联合国环境公约缔约方大会首次将“生态文明”作为主题,正是要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呼吁国际社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共同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不断迈进。

  从全国乃至全球的范围来看,昆明乃至云南的生物多样性都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是中国的核心战略资源和生物产业发展的源泉。抓住COP15召开的机遇,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云南昆明将谱写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篇章,为中国和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更大贡献。

  

   

1071619504099_.pic_hd(1).jpg

水韵姜堰

会船甲天下,一梦到溱湖。

DUAN9831.png

听民意办实事 锻造公安铁军——北京市公安局举办第二批队伍教育整顿主题开放日活动

北京市公安局于9月11日上午在反恐怖和特警总队举办“听民意办实事 锻造公安铁军”第二批队伍教育整顿主题开放日活动。

画报里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