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461647100411333.jp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改变世界的一粒种子:中国水稻播种“一带一路”

2021-09-23      

撰文/本刊记者 陆舟
  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1976年起,杂交水稻在中国大面积生产,比常规水稻平均增产约20%左右,这也坚定了袁隆平让杂交水稻“走出去”造福人类的信心。

  杂交水稻的广阔蓝海

  作为中国首创的农业高科技育种技术,杂交水稻正在悄然改变着世界。

  与一般常规水稻品种相比,杂交水稻耐肥、抗倒、不早衰,自然就具有一定的产量保证。此外,有的水稻品种并不适合所有地区播种,但杂交水稻的较强适应性,使得山区、丘陵区、平原区、肥田等多种地形都可以栽培杂交水稻,增产效果明显。正如袁隆平所言:“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适宜种植水稻。

  “终于来到杂交水稻的故乡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学习,还到田间实践,真是太高兴了。”哈萨克斯坦农业部专家埃米尔感慨地说。袁隆平多年坚持开办的杂交水稻技术培训国际班,先后为近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技术人才。这些来自农业领域的国家官员和专家参加包括杂交水稻制种、田间测产、品种比较及种子检验、精选、包装等课程培训,回国后便成为在当地推广杂交水稻的骨干。

  杂交水稻的优越性使其走出亚洲,成为一个全球性产业。设在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曾在研发杂交水稻时遇到技术瓶颈,直到1979年受中国成功的鼓舞、与中方签订合作研究协议后,才重启了相关研究。通过国际水稻研究所,许多国家获得了宝贵的培育杂交水稻必不可缺的种质资源。

  国际水稻研究所杂交水稻专家裘哈尔·阿里说:“除中国外,目前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约700万公顷,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许多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已在积极采用杂交水稻技术。”2008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将杂交水稻产业的75个公司部门集合起来,组建了杂交水稻发展联合体。

  在“一带一路”沿线,杂交水稻发展联合体的成员单位不仅分布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等传统水稻种植国家,还有非洲的埃及、塞内加尔和马里等国。甚至在欧洲,列支敦士登王室也嗅到了杂交水稻的“香味”。该国元首汉斯-亚当二世公爵在1998年专程到中国拜会袁隆平,为王室投资的美国水稻技术公司与中方签订了合作协议,在美国和南美等地推广杂交水稻。

  其他国家对杂交水稻的重视,也让中国的相关研发受益。上世纪80年代,日本学者在爪哇稻品种中发现了广亲和基因,袁隆平团队在此基础上突破了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结实率低的难题。杂交水稻的研发,成为科学跨越国界和学术共商的良好案例。

  “东方魔稻”的魅力

  用两个遗传特性不同的品种或类型作父母本进行杂交,所产生的新一代往往具有更强的生长势、适应性、抗逆性和生产力,这种超亲现象叫“杂种优势”(简称“杂优”)。

  利用杂种优势来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突出成就之一。上世纪60年代,袁隆平从一些学报上获悉杂交高粱、杂交玉米、无籽西瓜等都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生产中。于是,袁隆平跳出传统思维,开始进行水稻有性杂交试验。

  一次,一株与众不同的变异稻株引起袁隆平的注意。第2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水稻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证明,这株水稻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袁隆平深信,只要能探索其中的规律与奥秘,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

  经过10年的艰苦探索和研究,1974年以袁隆平为首的专业专家育成三系杂交水稻,随后又相继育成两系杂交水稻、超级杂交水稻。

  这些突破性成果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赢得“东方魔稻”的美誉。中国杂交水稻在海外示范种植成功以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比如,在东帝汶共计推广种植超过2000公顷,每年均获丰收,每公顷产量由2010年的3.5吨提升至目前的5-7吨。

  截至目前,有来自60多个国家的3000多名专家被派往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接受培训,学习两系杂交水稻技术。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邓华凤在题为《中国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与应用》的报告中指出,杂交水稻已成为中国对外技术援助的重要手段,在中国的对外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中国先进农业技术已经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国门,出现在世界各国的农田中,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在提高农民收入、农业效益率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共享高产成果

  杂交水稻的成功被世界公认为作物育种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它的应用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的难题,也为全世界减少饥饿作出卓越贡献。不少国家都渴望得到这一技术,帮助本国缓解粮食供给压力。那么,这项技术走出国门会不会出现水土不服?扎根在异国他乡,到底有多难?

  在菲律宾腹地,袁隆平的学生曾被当地武装分子数次劫持;在缅甸的热带雨林里,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常常面对吸血蚂蝗和眼镜蛇的攻击……正是这充满困境甚至凶险、常人无法想象的“布稻”之旅,让许多国家都洒满杂交水稻的芳香。

  上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要首选战略措施。在联合国粮农组织、亚洲发展银行等机构的支持下,东南亚多国开始推广杂交水稻,增产效果显著。

  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的新版货币图案就是杂交水稻。作为非洲第三大稻米生产国,马达加斯加国土面积仅约5.1%为耕地,农业基本上以稻米为基础。大米是当地人首选的主食。为了提高马达加斯加的水稻产量,在中国—马达加斯加政府的努力下,2007年至2012年启动了杂交水稻援助项目。

  来自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通过在当地从事杂交水稻试验和培训,充分利用来自中国的当地种质和亲本系开发了水稻杂交种,让这个有200万人面临饥荒的国家结束了进口大米的历史。不仅如此,马达加斯加官员及技术人员在中国湖南长沙还接受了杂交水稻技术培训。

  每天劳作结束后,马达加斯加安巴通德拉扎卡市阿拉法村的兰德尔都将拖拉机停在一间仅20平方米的茅草房前—4年前,这是他全家7口人挤在一起的家。如今,依靠种植“杂交水稻”,兰德尔住进了红砖瓦房,过上了富裕的生活。现在,兰德尔带着村里20余户农民种植杂交水稻,面积多达200多公顷。“杂交水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村民们兴奋地说。

  1996年至今,中国政府通过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受援国政府三方实施“南南合作”项目,先后向毛里塔尼亚、加纳、埃塞俄比亚、马里、尼日利亚、塞拉利昂和加蓬等国派出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示范、推广杂交水稻技术。此外,中国企业也在坦桑尼亚、卢旺达、多哥等国投资建设了杂交水稻试验基地。

  高产的杂交水稻,解决了像马达加斯加这些国家的“燃眉之急”,成为解决全球粮食短缺问题的“中国方案”。 如今,“东方魔稻”在全球40余个国家种植超过800万公顷。在美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数十个国家都能看见大面积种植的杂交水稻,为解决当地民众的吃饭问题带来曙光。让全世界吃饱饭,成为中国农业科学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诠释。

  擦亮“一带一路”绿色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我们要致力于加强国际发展合作,为发展中国家营造更多发展机遇和空间,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同各方共建‘一带一路’可持续城市联盟、绿色发展的国际联盟,制定《‘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农业交流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的主要合作内容。新时期,农业依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农业国际合作是沿线国家共建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最佳结合点之一。

  种业如同是农业的“芯片”,杂交水稻则是种业走出去的核心支撑点。“一粒种子”的输出,恰恰是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绿色决心的最好诠释。

  

   

1071619504099_.pic_hd(1).jpg

水韵姜堰

会船甲天下,一梦到溱湖。

DUAN9831.png

听民意办实事 锻造公安铁军——北京市公安局举办第二批队伍教育整顿主题开放日活动

北京市公安局于9月11日上午在反恐怖和特警总队举办“听民意办实事 锻造公安铁军”第二批队伍教育整顿主题开放日活动。

画报里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