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国际传播中讲好新时代中国铁路故事
铁路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
中国铁路对外交往历史悠长,从1876年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在华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开始,到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在华筑路权和二战后的中外共管、移交,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铁路才基本走上独立自主建设发展的正常轨道。20世纪50年代开行中苏、中朝、中蒙国际列车,1956年中国铁路以创始成员身份加入铁路合作组织,70年代援建坦赞铁路,1979年中国恢复在国际铁路联盟的成员席位,改革开放后铁路的“引进来”和后期的“走出去”……随着对外合作交流不断扩大深化,中国铁路在国际传播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很长一段时期,中国的对外交往一直受到历史、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各种内外部因素限制。特别是由于西方长期主导把持国际信息传播,致使中国的海外形象也主要由西方塑造,而且其与我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不相匹配。
在这种对外传播不对称中,中国铁路也身在其中。国际媒体既有介绍中国铁路技术进步、项目突破、高速发展的客观报道和积极评价,也有相当一些戴着“有色眼镜”炮制的负面新闻。对于中国铁路的对外合作,尤其是涉及“一带一路”“走出去”和“互联互通”项目,西方媒体主要是抹黑、攻击,以此唱衰和抵制“一带一路”。这在国际传播领域对习惯于对外“只做不说”“多做少说”的中国铁路形成新的考验和挑战。
中国铁路故事是国际叙事的鲜活题材
习近平主席在2021年11月19日出席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时指出,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深入阐释共建“一带一路”的理念、原则、方式等,共同讲好共建“一带一路”故事。中国铁路历经百年沧桑,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是传播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和国际叙事的鲜活题材。因此,面对当下国际形势,铁路人更要加强国际传播意识,讲好中国铁路故事,为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贡献铁路力量。
早在110年前,孙中山先生即提出“今日之世界,非铁道无以立国”的思想。虽然真正起步比西方发达国家晚了近一个世纪,中国铁路矢志发展,一步步从“追赶者”到“领跑者”。从“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到一代代英雄的新中国铁路建设者们,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进气魄,一段段书写着“天堑变通途”的中国铁路壮丽诗篇。如今,绵延神州大地15万公里的铁道线,镌刻着铁路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懈奋斗的坚实足迹。
2019年12月30日,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重要配套工程的北京—张家口高速铁路开通运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不无感慨地谈到:“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2019年,京张高铁通车。从自主设计修建零的突破到世界最先进水平,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京张线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飞跃。”
截至目前,中国高铁营业里程4万公里,可绕赤道一圈。中国不仅大力发展高速铁路,还一直保留公益性“慢火车”,助力贫困地区摘帽,载着大山里的群众赶上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健康快车”—— 一所建在铁轨上专门从事慈善医疗活动的眼科火车医院,就是一道流动的风景线,自1997年至2020年期间,免费帮助了121个偏远地区近21.5万名贫困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多地开行的健康列车,将中心城市的优质医疗资源带到少数民族地区和偏远地区。青藏铁路建设也是铁路践行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生动实践,为藏羚羊等野生动物保留设计迁徙通道,书写了一个个温暖感人的故事。新疆环塔克拉玛干沙漠铁路,边建路边造林,克服艰巨的防风治沙难题,实现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拉林铁路、川藏铁路……一条条铁路,连接的不仅仅是发展较快的东部地区,也深刻改变了中西部地区的面貌,在通往共同富裕的路上,不让任何一个地区落下……新时代的铁路人早已不满足于“铁道立国”,而要努力迈进“交通强国”,继续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开路先锋”。
除了安全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中国铁路一直坚持开放和共享发展,铁路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领域。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民勒紧裤腰带耗资5亿美元援建的长达1860公里的坦赞铁路,是中非友谊的丰碑,也是我们与第三世界兄弟国家命运与共的力证。近年来,中国铁路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在遍及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建设了一大批优质铁路。蒙内铁路、亚吉铁路,让“中国快车”驰骋东非;巴基斯坦拉合尔橙线轻轨,开通第一年即运送旅客2000万人次,火车司机实现100%本地化;2021年12月3日刚刚开通的中老铁路,让老挝终于圆梦由“陆锁国”变为“陆联国”。作为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示范项目,被誉为“钢铁驼队”的中欧班列,年均开行过万列,不仅成为服务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的“贸易纽带”,也成为新冠疫情时期的“生命通道”。
在铁路领域国际治理方面,中国铁路近年来不断提出国际铁路组织改革发展提案建议,牵头或参加铁路多边合作机制,提出铁路多双边合作倡议或合作文件,推出成套的中国技术标准纳入国际标准,研究提出国际铁路走廊规划方案,承办大量援外培训等,为世界铁路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在铁路,言铁路” 多举措讲好中国故事
把中国铁路的好故事讲出去、传开去,需要各方面的努力。铁路行业加强国际传播,应当倡导发声主体多元化,树立“人人都是对外传播者”的意识。要依靠和发动铁路全行业,包括铁路运输企业、工程设计施工单位、装备制造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发挥各自优势和特色开展协同传播。有的讲法规政策,有的讲规划理念,有的讲产品技术,有的讲服务标准,有的讲海内外员工感受……除了靠铁路人自己直接讲,也需要借力特别是通过在海外工作、学习、生活的同胞讲好中国铁路的故事,依靠这些海外同行和知华的外国友人共同发声,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
一方面,传播对象(即受众)应该是广泛的、多元的。扩大中国铁路的传播工作面,特别要注重实现“四个突破”:一是突破存量限制,不满足于已有合作关系的铁路机构,不限于已有交往交流的铁路同行;二是突破技术限制,不必拘泥于体系相同或标准统一;三是突破思维限制,不纠结于历史亲疏或意识形态差异;四是突破身份限制,眼里不能只有铁路机构和铁路同行,只见“路内”不见“路外”。凡是可以纳入传播范围的对象,皆可积极争取之。此外,传播对象也要突出重点。可突出“一带一路”沿线,突出大国、突出周边和发展中国家、突出铁路国际组织和多双边机制参加方。在目标人群选择和策略上,除了与国外铁路意见领袖加强交流对话,还要有意识地瞄准关键受众,比如立法人员、公务员、高管、研究人员、媒体人士等,特别是年轻人。
此外,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状况、意识形态等差异,不同的传播对象往往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情感、认知和态度,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需要考虑友好、中性和逆意等不同类型,进而采取不同策略,以不同的角度展示中国形象。
媒介也是国际传播的重要一环。铁路国际传播的渠道和平台建设也应朝着多元化、现代化、信息化、本地化方向发展,综合运用“以物为媒”“以事为媒”和“以人为媒”多种方式手段开展。要在不断扩大和深化的对外合作交流中,提高全过程传播媒介意识,全过程挖掘媒介资源,包括来访接待、出访交流、多双边国际会议、项目合作、援外培训等。
从媒体看,目前在美国、欧洲、东盟、非洲等海外社交媒体(包括Tiktok, Youtube等)上反映有关中国铁路发展和对外合作的内容少之又少,浏览量也很低。除了要加强本土对外传播能力,更要加大利用外国媒介和传播对象当地媒介的力度。
铁路国际传播的关键在于相通处,而不是差异性,更主要的是求同,而不是立异,特别是不过多强调“人无我有”。而是通过讲故事,让世界理解中国经历了不同于西方的历史,更懂得珍视和平、珍惜幸福。同时,融通中外不是以牺牲中国价值为代价的简单迎合,而是要创造性地将中国理念、中国特色有机地融合在世界叙事中而具有世界性。在铁路国际传播中,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言之有据,言之有物。避免生硬推介灌输,避免空话套话或抽象概念。要注意把握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真情流露,做到有温度、有温情,看得见,摸得着,有感觉,才能让人听得进。要多采用贴近受众、喜闻乐见、简洁明快的带入方式表达,才能让人愿意听。拉近距离,才会更多共情、共鸣,才会增强可亲可爱的形象优化效果。此外,铁路国际传播不仅仅是单向的宣传,还要有双向的交流,不仅要输出,也要倾听,做到知己知彼。总体策略上,就是要打出“组合拳”,唱出“多声部、立体声、协奏曲”。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正加速演进,各国的前途命运从未像现在这样紧密相连,铁路对于加强互联互通、促进民心相通日益重要。中国铁路在奋力书写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篇”、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开路先锋的进程中,要秉持“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理念,努力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讲好铁路故事,为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铁路力量!
王嘉彧:国家铁路局
会船甲天下,一梦到溱湖。
北京市公安局于9月11日上午在反恐怖和特警总队举办“听民意办实事 锻造公安铁军”第二批队伍教育整顿主题开放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