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深化“一带一路”合作助力人类文明互鉴

2023-04-24      于洪君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俄罗斯期间,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从此,推动构建休戚相关、安危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最高宗旨和目标,同时也成为国际社会共同研讨的重大话题。

  习近平主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同时,提出文明互鉴论,强调文明的多元性、平等性、包容性,主张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这对于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各种问题、解决世界人民面临的共同性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推动建立文明交融新格局

  通过倡导和推动人类文明互学互鉴,进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从理想到理想、从概念到概念的抽象思辨过程,而是贯穿从行动到实践的过程。因此,在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人类文明互鉴理论的同时,习近平主席还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为世界各国互学互鉴、人类文明融合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因。

  近十年来,中国在全力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的新型国际合作过程中,始终把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作为核心任务,为此作出了巨大努力。“五通”实际上是找到了当今时代文明互鉴的五把钥匙,打通了拥有不同文明背景的国家走向共同进步的五大通道。

  在这“五把钥匙”和“五大通道”中,“政策沟通”的作用和意义尤为突出。政策沟通实际上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道路选择背景下的不同发展理念、不同管理模式、不同成长方式的相互对接、相互认同、相互统一。没有积极、有效、持续的政策沟通,就没有“一带一路”项目的落地,就没有基础设施建设的稳步推进,就没有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的全面开展。政策沟通的过程,就是高难度、高水平、高质量的文明互鉴过程。因此,共建“一带一路”的政策沟通,不但要在国家领导人和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这个高级别层面积极推进,同时也要在相互合作的地方政府领导人和企业领导这个重要层面持续展开。

  近年来,中国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理念为引领,大力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的“民心相通”工作,努力实现人文交流与合作的时代化、本土化和大众化,使中外人文合作与交流以前所未有的新方式新形态,融入到中国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的“政策沟通”之中,有力地促进了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增进了民众之间的相互了解,夯实了务实合作的社会基础。

  如今,中国与世界上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各种形式的“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已经遍布全球。中国稳居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地位,中国倡导和引领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原因就在于“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新型国际合作全面推开,人类社会出现了发展思路广泛对接、安全理念彼此交融、不同文化兼收并蓄、携手并肩共克时坚的前所未有的文明交融新格局。

  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实践

  中国倡导和推进的政策沟通与民心相通,形式丰富多彩、内涵不断扩大,作为文明互鉴的新形态,正在变成中国与世界各国开放发展、包容发展、联动发展、共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此外,基础设施及民生工程建设合作成果,对于文明互鉴同样有着巨大作用和意义。

  譬如,“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与东非国家埃塞俄比亚的务实合作全面发展。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中企承建的高速路、高架桥、高楼大厦等“中国元素”随处可见。除了十多年前中国在亚的斯亚贝巴援建的非盟会议中心这个非洲最现代化的宏伟建筑之外,高达209米的东非最高建筑——埃塞俄比亚商业银行新总部大楼拔地而起。埃塞俄比亚石油公司总部大楼和高达265米的新地标阿比西尼亚银行大楼,也在紧锣密鼓地加紧建造中。埃塞俄比亚接连不断地邀请中国企业参与投标和建设这些重大项目,原因就在于对中国企业、中国质量、中国标准、中国理念的信任,并信任与此密切相关的中华文明。这种信任,归根结底来自于中国企业对该国基本国情包括政情民情的准确认识和把握。用一位中方企业负责人的话说,就是中国企业做到了“融入这片土地,热爱这片土地”。

  意大利人巴丹尼来华开展人文交流与合作的故事,也可视为“一带一路”框架下文明互鉴的典范。巴丹尼本是意大利帕多瓦大学从事高能辐射探测软硬件研究的物理学家。他读了马可·波罗传记后,萌生了沿着马可·波罗之路寻访中国历史名胜的念头。在寻访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和日新月异的中国现代化进程,给他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促使他决定以交流学者的身份,到中国广州大学合作开展射电天文学研究。在他看来,国际交流生就是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的使者,这种交流能够促进文化融合,能够传播不同文化知识,能够成为联系不同国家的文化桥梁。他认为,只有建立更多连接不同国家的“无形之桥”,才能促进科技的共同进步和发展。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诠释了通过文化交流实现民心相通进而走向文明互鉴的深刻道理。

  为世界现代化建设注入中国力量

  随着中国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打开国门搞建设的力度越来越大,“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的国际共识愈加坚实,“中国走向世界与世界走向中国”的双向互动不断加强。“无形之桥”推动“政策沟通”与“民心相通”齐头并进、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相辅相成、科技交流与文明互鉴相得益彰,不仅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整个国际社会,对体现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倡议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有了更加广泛的认可和认同。这是中华民族加速走向世界舞台中心、中华文明进一步包容开放的必然结果,也是整个人类文明通过相互融合、兼收并蓄走向更高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表现。

  同时,由于国际力量对比持续改变,大国关系框架深度调整,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不断重塑,全球治理规则与治理体系急剧变革,人类社会日益面临发展与安全两大问题。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向世界发出全球发展倡议,2022年4月,他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议。这两大倡议很快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不少国家已经与中国签署相关文件,成立国际调解机构等重大措施正在落实之中。两大倡议不但对中国持续推进高质量高水平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具有强大指导作用,对世界各国共同关注发展与安全对接、共同致力于人类发展与安全,也具有不可低估的重大引领意义。

  今年3月15日,习近平出席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发表题为《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的主旨讲话。强调中国共产党将致力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就此,习主席提出了以“四个共同”为主要内容的全球文明倡议,即“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引起与会各方高度重视,在国际上热评如潮。

  在当前国际形势极为复杂、发展与安全面临共同挑战、“一带一路”再启航任重道远的情况下,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文明倡议,有助于世界各国继续秉承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扩大交往、优化合作的理念和原则,在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三大原则指导下,将“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融入到各国人民互学互鉴、不同文明相融相通的伟大历史进程之中,助力人类文明跃升到新的更高发展阶段。

   

20230312_211214_001.jpg

“大美中国”主题摄影作品征集活动部分作品展示第三弹邀您共赏!

“大美中国”主题摄影作品征集活动,呈现中国复兴征程之美、中华文明之美、多彩中华之美、民族和谐之美、壮丽江山之美、幸福家园之美。

“奋进新时代 聚力新征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公益宣传海报征集展示活动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