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凝心聚力促发展 踔厉奋发向未来

2023-04-24      本刊编辑部综合报道

  一年春作首,万事行为先。这个春天,2023年全国两会如期而至。代表委员肩负人民重托,从四面八方奔赴这场“春天的盛会”,共商国是,共谋发展。

  代表委员建言高质量发展,共绘中国式现代化美好蓝图;热议高水平对外开放,探讨如何为共建“一带一路”注入新活力;关注环境资源,探寻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声音,共同诠释初心与使命,凝聚信心与力量。



  坚持稳中求进 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


  以科教兴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潘碧灵 全国政协委员、湘潭大学校长

  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在服务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中应有所为,也大有可为。应该坚决扛起中国式现代化事业赋予高等教育的时代使命和责任,在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中着力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深度融合,一体化推进,增强投身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自觉性,增强服务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契合度,增强助推人才强国建设的战略支撑力,打造具有国际视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


  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姜妍 全国政协委员、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设计院副总工程师

  科技创新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科技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把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到现代化事业中去。完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体系布局,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为更好发挥企业作用指明了方向。为进一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议从孵化科技苗企业、实施梯度培育、提供精准服务、加强撮合对接、推进制度创新等几个方面多措并举,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略自觉性,增强服务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契合度,增强助推人才强国建设的战略支撑力,打造具有国际视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


  提升产业工人队伍的整体技能水平

  戴天方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二三九厂机械加工部数控组班组长

  要培育技能与技术深度融合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提升产业工人队伍的整体技能水平。从教育层面来说,要在教育的不同阶段融入不同的教育内容。职业院校要根据企业具体需求,将企业所需技术知识融入职业院校基本理论教学中,靶向引导教学方向,加强双向交流、双向沟通。从企业层面来说,要根据实际需求,完善员工培训体系,系统规划从业人员自身职业生涯。此外,还要培养其主动融入、主动接轨行业发展的意识,让“新生代”工人成长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制造业所需复合型人才。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绿色成为新时代中国的鲜明底色,绿色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五年来,我们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我们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取得积极成果;积极开展生态保护和气候变化领域的南南合作……中国有力推进全球减碳,为维护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加快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科技创新

  赵立欣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

  建议创新绿色低碳关键技术,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联合攻关,精准破解农业减排固碳中的技术瓶颈问题;加快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在全国创建一批农业绿色低碳技术示范基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建立健全监测评价体系,加强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监测、核算、报告和核查体系建设,完善监测指标、关键参数、核算方法,加快遥感测量、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化信息化监测技术的推广应用。


  支持地方保险法人机构 头开展属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孙洁 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副院长

  地方保险法人机构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方面具备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并且在当地网点齐全、布局较早、准备充分、风险可控,具备在地方保险法人机构属地牵头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各项条件。建议地方保险法人机构牵头开展属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通过完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机制,不断加大强制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适用范围,加大宣传推广工作力度,健全优化参保工作机制,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地方保险法人机构牵头成立专项工作组等。同时,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参保激励措施。


  依托国家公园资源优势 打造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贺颖春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一中学副校长

  建议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理念要充分融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生态文化与地域特色文化,依托国内外专业机构做好自然教育课程开发设计。同时,立足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禀赋和重要的生态功能,设立国家公园生态学校,创建“科普教育基地”“物种基因库”“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生态文化传承地”等自然教育品牌。此外,打造专业运营服务团队和师资队伍,并深入自然教育研究,拓展研究实践成果,还要加大数字化平台建设力度,构建数字化远程教育平台,构建开放共享的资源数据库。



  坚定扩大对外开放 深化互利共赢的国际经贸合作

  近年来,我国对外开放不断取得新进展。积极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全国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已经缩减到31项;加快推进自贸区建设,全国自贸试验区数量达到21个;上海进博会成功举办五届,逐渐成长为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中国在投资、贸易、金融、人员流动等方面实施一系列开放举措,引领带动全国对外开放度和透明度不断提升。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不断开拓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强港建设

  汤飞帆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宁波市委副书记、市长

  新阶段新起点,宁波将奋力锻造港口硬核力量,深化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加快完善宁波舟山港集疏运体系,全力推进“空铁一体”宁波西枢纽等重大项目建设,构建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强港;进一步加强与欧洲国家多领域合作,高水平建设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高规格办好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争取落地更多机制性活动,深度融入和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加快打造双循环战略枢纽,依托自贸区平台引领推进制度型开放,积极争取在税率政策、日用消费品进口正面清单管理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适时制定进博会条例 以法治推进更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周汉民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院长、民建中央原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

  随着进博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建议适时总结过往经验,在国家层面进行立法,围绕进博会专门出台相关条例,为进博会“越办越好”提供法治支撑。我们要从五年的进博会实践中总结评估经验、做法、措施,通过充分论证,将其核心内核加以扩充,将相关的改革突破以法治的方式予以固化,形成基本制度框架和规则。同时,进博会相关法律的出台过程必须贯彻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要求,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回应各方关切,反复修改完善,最大限度反映社会各界的意愿。


  推动自贸试验区深度发展 进一步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黄茂兴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近年来,福建自贸试验区充分发挥制度创新的试验田作用,按照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的示范区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功能定位要求,在对标对表自贸试验区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推动营商环境优化改善等方面提供了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创新经验。未来,福建自贸试验区要继续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创新提升跨境电商、融资租赁、国际采购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强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法律人才等各方面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推动自贸试验区健康发展、深化发展。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间,“一带一路”倡议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项目,持续推进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强劲动力。十年来,“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不断扩大,累计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务实合作持续深化拓展,为各国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作出了积极贡献。今后,要更加努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高水平开放行稳致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涉外法治建设为“一带一路”护航

  高巍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大学法学院教授、云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南亚东南亚法律研究室负责人

  涉外法治建设,能够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法治保障。建议在云南设立面向南亚、东南亚涉外法治试验区。将云南作为涉外法治的试验区或先行区,不仅可以为全国加强涉外法治工作探索思路与经验,而且能够发挥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作用。近年来,云南大学依托中国—南亚法律研究中心、中国—南亚法律人才培训基地,每年为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司法人员、法律工作者进行短期培训,帮助他们了解中国法律,促进其理解与认同,从而形成法律文化互信。未来,云南大学将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大学的合作,更好实现法律层面的互信、融通与合作。


  借助非遗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

  王茂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局阿拉伯语首席翻译

  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文化交流是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借助我国非遗民间力量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走实走深。建议进一步提升非遗传承个人、群体(团体)及非遗保护社会组织等民间力量整体水平,增强其在“一带一路”非遗交流与合作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持续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统筹安排、分工协作的“一带一路”非遗文化交流工作机制;加大培育扶持力度,激活非遗民间力量交流合作的内生动力;创新非遗民间力量国际交流模式,深化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


  围绕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 打造枢纽集散体系

  高琳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渝中区副区长

  2020年7月,重庆等五个城市获批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城市,支持在运输组织、货源组织、金融和信息服务等方面实现先行先试,推动口岸、通道、枢纽、海外仓等基础设施扩能增效,加快形成“干支结合、枢纽集散”高质量发展格局。当前,为强化集结中心发展基础,推动中欧班列国际物流品牌做大做强,围绕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提出三点建议:围绕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城市构建集疏运体系,引导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城市协同互补发展,同时加大班列创新支持力度。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传统,不仅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根脉和灵魂,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世界文明多元作出了卓越贡献。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推动甲骨文数字化工程建设

  何毓灵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副站长

  甲骨文发现120余年来,已经发现将近16万片甲骨,但数量巨大的甲骨文分别收藏于国内外博物馆、图书馆、科研机构、高校等至少174家机构,无法从“物理形式”中把甲骨重新集中起来进行研究。对此,建议基于“共享理念、权威发布、信息公开、高效便捷、智能互动”原则,以三维建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在甲骨文出土地安阳殷墟建设甲骨文数字化平台。同时,要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使考古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和抓手。


  做好新时代国家形象的现代化叙事

  王众一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总编辑

  国际传播如何进一步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正面临着全新的课题。做好新时代国家形象的现代化叙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国际传播人才、理念、机制本身,都要自觉地完成现代化转型,以促进国际传播叙事的高质量发展,讲清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的高质量发展,是质量的非数量的,是实效的非形式的,是深度的、完整的、系统的而非浅尝辄止、碎片化、孤立的,是着眼长久而非急功近利的,是全方位的而非单一领域的。这都要在不断探索中去完成。


  吸引更多国际青年关注中国艺术

  郭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一级演员

  在中国艺术“走出去”过程中,既要坚持自己的艺术符号,也要博采众长,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世界优秀音乐形态,吸引世界各国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文艺工作者要肩负起“文化使者”的使命,在交流中促进文明互鉴。我们带着中国优秀的艺术作品出国交流演出时,也在不同国家用当地语言演唱他们的歌曲,让国外观众感受中国艺术作品魅力的同时,了解到我们也喜欢他们的艺术。这种形式获得了很好的效果,拉近了彼此间距离。

   

20230312_211214_001.jpg

“大美中国”主题摄影作品征集活动部分作品展示第三弹邀您共赏!

“大美中国”主题摄影作品征集活动,呈现中国复兴征程之美、中华文明之美、多彩中华之美、民族和谐之美、壮丽江山之美、幸福家园之美。

“奋进新时代 聚力新征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公益宣传海报征集展示活动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