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中的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轻轨 摄影/黄朝华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埃塞俄比亚政治互信与经贸往来日渐加深,中国成为埃塞俄比亚的最大贸易伙伴和主要投资来源国。受中国快速发展的启发,埃塞多年来推崇中国发展道路,积极向中国“取经”,两国友好互利合作遍及埃塞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近十多年来埃塞经济高速发展,为深化中埃塞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贸易合作量大面广
中国目前是埃塞第一大贸易伙伴。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2022年两国进出口总额为26.7亿美元。其中,埃塞对中国的进口额占其总进口额的22.9%。2023年1-5月中国与埃塞双边贸易额超13亿美元,同比增加32.8%,其中中方出口11.16亿美元,同比增加33.2%;中方进口1.88亿美元,同比增加31.5%。两国间的贸易逆差持续减少,贸易范围逐步扩大,营商环境持续改善,贸易合作协调发展。
中国与埃塞俄比亚的贸易商品范围广、数量多。中国自埃塞进口的商品包括芝麻、绿豆、咖啡、皮革及皮革制品、矿砂等百余种;中国向埃塞出口的商品涉及机电设备及其配件、纺织服装、钢铁制品、塑料及其制品等。目前埃塞享有对华出口98%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并成为继卢旺达之后第二个加入世界电子贸易平台的非洲国家。
近年来贸易通道的不断拓展,也助力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目前,埃塞已开通5条直达中国城市的航班,搭建起了中国与非洲的重要客货运通道。每年,超100万游客和超10亿吨货物经由这些航班往来中国与埃塞俄比亚乃至整个非洲地区。
投资合作利国利民
中国和埃塞俄比亚之间的投资合作一直保持密切联系。来自中国的投资有力支持了埃塞的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农业和能源等迅速发展。截至2022年,中国对埃塞的直接投资项目达1835个,涉及制造业、农业、能源、通信等领域,累计投资约48亿美元,创造56万个就业机会。
不同于其他以能源矿产为主的投资,中国企业在埃塞的投资涉及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众多领域。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截至2021年末,中国对埃塞直接投资存量为28.1亿美元,占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的6.4%,排在中国对非投资存量的第4位。同年,中国企业在埃塞新签承包工程合同125份,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33.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0.2亿美元。来自中国的广泛投资在提高埃塞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积极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经贸合作区建设成发展推手
境外经贸合作区是中国对埃塞投资的重要载体。2008年,东方工业园成为中企在埃塞建立的首个境外经贸合作区。此后,埃塞积极借鉴中国工业园区发展模式,在当地大力开发建设工业园区,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包括中资企业在内的外国投资者参与。中资在埃塞参与规划、建设或运营的经贸合作区数量不断增加,业务领域更加多元化,涉及资源利用、农业、加工制造、商贸物流等诸多领域。
近年来,埃塞当地的产业园区发展迅速,成为该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目前已建成了包括东方工业园、华坚轻工业园、阳光阿达玛工业园、国王阿达玛工业园在内的10余个特色工业园,入园中方企业已超1000多家,涉及水泥生产、制鞋、汽车组装、钢材轧制、纺织服装、日用化工、食品以及制药等数十种行业。埃塞正在通过推动纺织、皮革、农业加工、医药等领域的工业园建设,不断提高当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经贸合作区建设为中埃塞合作及埃塞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中国在埃塞建设的经贸合作区在税收优惠、政府配套服务、安保措施等方面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也成为了中国企业到非洲国家投资的重要平台。
中国企业在工业园区等领域的投资,为该国大量年轻劳动力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中企建设项目中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也提高了埃塞的工业化水平,对当地产业链的升级和创新能力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以埃塞东方工业园为例,该合作区由江苏永元投资有限公司于2008年投资建设,重点产业包括纺织、医药、建材、皮革、家电、农副产品加工、商贸、物流运输等。截至目前,已有124家中国企业入驻园区,投资额超过9亿美元,累计上缴税费超过1.1亿美元,为埃塞提供了2万多个就业岗位。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商业环境在吸引国内外企业进驻的同时,也贡献了大量的税收和外汇收入,进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
重大项目建设持续推进
在埃塞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中国印记和中国元素随处可见。由中国企业参建的道路、桥梁、铁路、港口和电网改造等诸多当地基础设施项目,为埃塞提供了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支持,并实现了非洲很多“第一个”项目,比如第一条跨国电气化铁路——亚吉铁路。这条由中国企业承建的铁路使整个东非的产品出口、产业升级和就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被誉为“繁荣之路”和“新时期的坦赞铁路”。亚的斯亚贝巴轻轨项目、瓦尔凯特24000TCD糖厂、吉那勒达瓦(GD)-3水电站、宝利国际机场航站楼扩建项目、阿伊莎风电站等多个大型工程项目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为两国乃至中非的合作关系带来了积极影响。
中国企业承建的工业设施项目不断增多,为埃塞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有效助力。2022年11月,中国能建国际集团埃塞分公司与埃塞OVID集团签署了Gebreguracha水泥厂项目EPC合同协议。项目内容包括水泥厂房、熟料生产线、原料制备及储存系统以及其他附属工程建设。埃塞作为非洲人口第二大国,如今城市化进程正加速推进,但建筑材料短缺,房建市场开发仍存在巨大缺口,水泥厂的建设将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市场需求,实现产业链升级。
农业合作惠及双方
农业是埃塞的支柱产业,其增加值约占GDP总值的32.5%,2022年埃塞的农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80%左右。经济作物中咖啡产量居非洲前列,2021年咖啡产量约为58.5万吨,居全球第五位,出口量为24.8万吨,年创汇9.1 亿美元,占埃塞出口创汇总额的25.1%。
虽然埃塞的农业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但其农业基础设施相对匮乏,而中国在农业领域具有技术优势,近年来中埃塞农业合作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为埃塞的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如中国援埃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加里生态农业示范区等项目有效缓解了水土流失以及粮食短缺的问题。同时,两国也积极推动华商农业合作项目,建立了亚的斯亚贝巴Menagesha基地和Yeka基地等示范点。中国企业积极参与投资埃塞的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等领域,推动农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截至目前,中国援助的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在非设备已超1万台。
埃塞的肯色糖厂项目、奥莫2糖厂项目、奥莫3糖厂项目、贝莱斯糖厂项目等制糖项目均由中国企业承建,糖业已经成为中埃塞两国在农业领域产能合作的一个重要合作方向。此外,中方还提供农业技术援助和培训,提升了当地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经营能力,积极促进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国提出的建立中国—非洲国家SPS联络机制,在加强各国检验检疫标准与规则对接的同时,打通了非洲农食产品输华准入的“绿色通道”。
经贸合作机制建设更趋完备
中非合作论坛、中非经贸博览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多个平台的建立,使中国埃塞的经贸合作机制更加完善,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便利化和产业合作等方面的合作机遇愈发广阔。在2021年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中国提出将同非洲国家共同实施“九项工程”,包括卫生健康、减贫惠农、贸易促进、投资驱动、数字创新等,为两国新时期合作指明了方向、擘画了蓝图。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埃塞两国加强高层互动,相继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埃塞联邦民主共和国政府关于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埃塞联邦民主共和国政府关于中国向埃塞提供混合贷款的框架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埃塞联邦民主共和国政府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规划》等文件,为中埃塞两国合作提供坚实的基础与保障。
两国近年来商务交流与合作平台不断增加,涵盖了包括中非特色轻工产品贸易对接洽谈会、“环球撮合荟”平台等在内的经贸研讨会、展览会、线上平台等多种形式。通过线上平台,中国企业与埃塞咖啡豆供应商达成合作,采购成本减少达30%。这些平台促进了两国企业之间的合作与沟通,进一步拓展了经贸合作的领域和规模。同时,由中国援建的多个经贸合作区持续为中资企业和埃塞企业提供了合作机会,促进了双方在制造业、农业加工、物流等领域的深入合作,进一步推进埃塞的产业创新、技术发展和新工业化进程。
建设中非新型经济合作的样板
作为埃塞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工程承包方和最大的投资来源国,中国为埃塞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借鉴。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园区、制造业、农业等领域的产能合作稳步推进,成效斐然。埃塞第一家工业园、第一条高速公路、第一条城市轻轨都是两国政府和人民齐心协力、通力合作的结晶。
中埃塞将深化和拓展经贸合作,进一步推动“非洲之角和平发展构想”在埃塞的实施。通过建设新的合作平台以加强在数字经济和创新科技等新兴产业合作;通过加强第三方市场合作发挥两国优势,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合作等方面实现互利共赢;通过深化制造业合作推动技术转移与产业链合作,实现优势互补;通过拓展贸易市场,进一步加强贸易合作、促进投资,逐步扩大两国贸易规模,推动经济互利合作;通过提升投资效率改善投资环境,降低贸易壁垒和促进产业对接;通过对投资风险的合理管控与预警,优化投资,为两国的共同发展和互利共赢合作创造更多的机会。
胡必亮: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执行院长
宋金禹: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研究助理
北京中轴线两侧,胡同纵横交错,大小不一的名人故居、历史遗址、四合院、老字号等历史遗迹星罗棋布,交织出古都文化的千姿百态。这其中,还有一类特殊的建筑,这就是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