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中埃塞农业合作:从援助到开发

2023-08-31      撰文/本刊记者 静图

  埃塞俄比亚可耕土地达7400万公顷,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四成以上。但较低的生产水平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1970年中国与埃塞两国建交以来,中国政府便开始了对埃塞的农业援助。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以来,中国对埃塞的农业合作更加广泛,并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等方式,将最初的单纯援助模式升级到更高级的合作开发模式,极大促进了当地的农业发展。



2021年6月,中国扶贫基金会向埃塞俄比亚贫困学生发放“粮食包”。 (新华社供图)


  合作成效显著

  农业是埃塞人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全国80%以上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农业也是埃塞出口创汇的支柱,占出口总额的90%。然而,长期以来,水利和农田灌溉设施缺乏,土壤肥力一般,农业生产方式原始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埃塞农业发展,当地生产模式仍然以小农经济为主,缺乏规模化生产。

  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一直是埃塞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主要向埃塞出口各类机械设备,进口芝麻和其他油料作物产品、皮毛和皮革等。在发展两国贸易的同时,中国政府和社会组织在农业领域积极向埃塞提供各种援助,包括无偿援助、免息贷款和优惠贷款等。“一带一路”建设以来,中国政府秉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理念,将更多农业发展经验分享给埃塞,使当地农民尽快掌握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提升生活水平。

  首先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合作。电力、灌溉、交通等农业基础设施作为实现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发挥和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埃塞农业基础设施长期面临投入不足的窘境。“一带一路”建设以来,中埃塞在水电站、输变电站、垃圾发电厂、高速公路、机场扩建等一系列项目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极大促进了埃塞农业生产和农业贸易的发展。特别是中企承建的亚吉铁路,已成为埃塞农业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

  其次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普及。中国农业的发展经验表明,持续的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埃塞加强与中国的科技合作,应用农用无人机、智慧温室、自动灌溉系统等先进技术大大减轻了埃塞农民劳动负担,提升了生产效率,提高了农产品产量。

  第三是注重运营市场机制促进农业发展。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尊重农业发展规律,注重市场机制运用,极大调动了广大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埃塞借鉴中国经验,也十分注重通过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激发生产者的积极性。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埃塞政府不断完善相关政策,保障中国企业合法权益,吸引上百家中国农业企业在埃投资运营。

  此外,中国政府及组织还帮助埃塞开展农业教材编写工作,为埃塞培养了大量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提升了当地教师的教学水平。中埃塞农业长期合作取得的成绩,得到中埃塞两国领导人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政府援助的农业项目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为双方持续深化农业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两种合作类型

  自1970年两国建交以来,中国共向埃塞提供了近百亿元人民币无息贷款和数十亿元人民币无偿援助。其中,农业和农村发展是中国政府重点援助的领域之一,并逐渐形成政府主导型和企业个体主导型两种合作类型。

  政府主导型合作主要涵盖农业技术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农业技术合作项目和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农业技术合作项目主要包括高级别农业专家技术合作项目和多边南南合作项目。高级别农业专家技术合作项目由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负责执行,援助的农业专家从事领域主要涉及水稻、食用菌、农产品加工、棉花、林业生产与木材加工等专业。1998年2月,中国与埃塞俄比亚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签订了关于“在埃塞俄比亚执行粮食安全特别项目”的三方协议,中国政府先后派出了上百名专家执行该项目。2013 年4月至2015年4月,中国政府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特别框架”下向埃塞派遣了30名农业专家和技术员,分4个技术援助小组在埃塞4条小流域开展了为期两年的综合技术示范。

  2013年,由中国投资4000万元人民币在埃塞津奇地区建立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正式运营。这是中国政府承诺在非建设的农业示范项目之一,主要包括作物试验和生产示范区修复、农田道路和灌溉设施建设、设备和农业机械捐赠等。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占地52公顷,包括主体建筑、培训设备、宿舍等,主要示范推广粮食、蔬菜等农作物栽培技术和猪、牛、鸡等家畜的饲养技术。最近十年,在中国驻埃塞大使馆积极协调下,示范中心与中国援埃塞职教项目、南南合作项目开展了众多有效合作,已经成为埃塞重要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中心以及中埃塞农业合作的主要场所。

  企业和个体主导合作方面,2014年12月,中地海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埃塞成立绿色农业东非有限公司,以埃塞为中心,辐射苏丹、乌干达等市场,并于2016年与埃塞畜牧渔业部签订了关于畜牧与渔业产能合作的备忘录,推动畜牧产品国际化。这是众多中国企业远赴埃塞的事例之一。最近十年来,在政府的积极支持下,已有上百家中资农业企业在埃塞投资运营,投资额近百亿元。主要生产蔬菜、猪肉、禽肉等产品以及各种农业设备,为埃塞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有力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政府长期派遣中国专家,积极帮助埃塞俄比亚在内的许多非洲国家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新华社供图)


  制定长期发展规划

  为持续推进中埃塞农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推动中国企业大规模参与埃塞农业开发,两国应制定并实施既具科学性又具可操作性的中长期战略规划,以助力双方农业合作更上一层楼。

  长期的战略规划应在总结援外经验基础上,结合埃塞农林业发展实际制定。由于国内形势频繁变化,埃塞经济发展起伏不定,农业潜力和基础作用未得到应有的发挥,存在诸如农林业发展总体战略规划不尽合理,可操作性弱等问题。因此,规划制定应与当地农业增长和转型计划紧密结合,明确出重点项目,并对这些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加以落实。

  同时,也要将教育和技术援助、企业发展纳入合作规划之中。在职业教育与培训方面,援埃塞农业职业教师在做好理论与实践教学、搞好示范推广工作的同时,应逐步转变到以培训教师为主,培训学生为辅;在技术合作方面,要积极整合职业教育、农业专家组、示范中心、南南合作、企业等资源,充分发挥协作精神,将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传播至埃塞;在投资方面,要通过政府引导,吸引更多中国企业到埃塞投资合作,使大批种田能手、养殖能手、加工能手到埃塞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要重视团队管理在长期农业援非项目执行中的作用,积极发挥援外农业专家建言献策的作用,为人才队伍建设创造适合其发展的成长环境。

   

1--开篇主图.png

【北京中轴线连载之五】会馆重生 韵味悠长

北京中轴线两侧,胡同纵横交错,大小不一的名人故居、历史遗址、四合院、老字号等历史遗迹星罗棋布,交织出古都文化的千姿百态。这其中,还有一类特殊的建筑,这就是会馆。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