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埃塞农业职教合作的援助之路
2023年是中国援助埃塞俄比亚农业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的第22个年头。作为中国农业部门历时最长的援外职教项目之一,这一援助项目进一步丰富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内涵,极大提升了埃塞农业劳动素质,促进了当地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已成为中国援助非洲的品牌项目。
结出累累硕果
埃塞位于非洲东北部,农业是其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然而,长期以来,埃塞面临农业劳动素质不高和技能不足的窘境,严重影响该国农业的发展。2000年,时任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泽纳维请求中国政府派遣农业专家到埃塞职业培训机构工作。2001年,两国签署协议,达成中国援助埃塞农业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很快,首批10名中国教师远赴埃塞。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援助项目被纳入中国农业援非项目体系和中埃塞双边经济合作协议框架体系,职教的战略目标随之提升为推广中国农业发展经验,传授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协助埃塞创造良好的农业转型环境。职教任务由原来的理论教学、试验示范、人员培训等“输血型”援助,转型为教材编写、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等“造血型”援助,援助模式从“授之以鱼”变为“授之以渔”。
2001年至2019年,共有465名中国教师远赴埃塞工作,为当地培训了近6万名教师、农业技术人员和学生,教授了70多项农业新技术,编撰了13本教材,举办了56期培训班,双方农业职教合作结出累累硕果。
持续完善教材教案
在中国农业职教专家到来之前,埃塞农职学校没有统一的专业教材,当地老师只能自己编写讲义,水平参差不齐。中国老师了解情况后,决定为当地编撰正式的农业职教教材。当地的一块试验田,成为检验教材实效的重要场地。
这块试验田位于埃塞最大的农业职业学院——阿拉格农职院。在这片上千亩的农田上有蔬果大棚、玉米育苗田、苗种鱼塘、灌溉技术示范种植区等。在这里,两国师生将各种实验数据和劳作经验不断充实到农业教材中,指导全国农业职业教育。“这是埃塞首屈一指的技术示范地。”埃塞农业部前国务部长伊亚苏在参观后,曾专门给全体职教组教师颁发“突出贡献奖”,还建议埃塞所有农业院校都建设标准的灌溉示范地。
“如果在当地找不到相关数据和资料,我们就从中国带。没有配图,就自己制作标本拍照。”参与编写《植物保护》《棉花生产、管理和营销》等教材的中国专家张茂清说,以往埃塞课堂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中国老师们就将自己多年的实操经验写进教材,纠正田间调查偏差,详细介绍相关中国农业技术。
2015年,13本农业职教系列教材编写完成,作为礼物赠送给埃塞农业部。这是埃塞农业职教史上首套教材,被当地媒体称作“非洲屋脊上的中国教案”。
农业职教合作22年来,中国农业职教老师组成的职教组,持续编写和完善埃塞农业职教系列教材,仅2013年至 2018 年间就主持制订了 5 大专业 90 门课程的《技能评估体系》,明确了埃塞职业技术教育技能培训目标,规范了培训内容和标准,并相继完成了《园艺生产》《小规模灌溉》《动物疫病防治》等系列教材的编写。
提升教职团队素质
农业职教合作项目实施以来,中方始终对新教师抵达埃塞后举办短期交流培训,介绍教育培训对象、目标、专业课程设置和授课重点,使新教师能在极短时间内熟识工作条件、熟悉工作环境、熟知当地真正需求,快速进入角色。
同时,新教师也向老教师介绍国内农业科技研究的新成果、新课题和发展新方向,帮助老教师修订教育培训计划和课程设置,以新的研究成果补充和指导援教内容及教学方法,以新的科学技术充实并提升试验示范和教学效果。通过这种方式,极大提升了教职团队的整体素质。
埃塞很多农学院地处偏远,当地经常停水、停电、停网,“虽然工作生活条件艰苦,但我们在外出调研时经常遇到自己教过的学生专门来‘认亲’,这个时候就感到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在埃塞执教的中国老师彭大军说。
凯贝德是中国援埃塞农职项目2016年食用菌特色培训班的优秀学员,毕业后成为埃塞南部一所大学的食用菌专业老师。凯贝德忘不了培训班实验室里的求学生涯。“从配料、装袋、灭菌到接种、发菌、栽培,中国老师手把手教我,相比在课堂上学习理论,这种立足于实践的教学方法效果更好。”
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何望两次参加对埃塞的农业援助,累计在当地度过了12个年头。一次,在带领阿拉格农职院动物科学系师生挖鱼塘时,她面部受伤,留下了一道伤疤。但当水产养殖实践教学基地建成、大家向她竖起大拇指时,她收获的是内心的满足和自豪。
何望前后为埃塞4000多名农民和技术人员讲课,并多次资助贫困学生。来自学生们的赞扬,对她来说就是最好的奖励。阿拉格农职院动物科学系主任吉尔玛感慨地说:“中国老师专业扎实,工作认真,从他们身上我理解了中国缘何能发展这么快。”
加强农业科技研发
在非洲,来自中国一些农业成熟技术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当地气候、土地资源条件进行创新性实验和推广。埃塞当地雨量充沛且雨季集中,杂草异常茂盛,极难防治。中国农业职教老师建立了首个农业职教教学鱼塘试验示范点,开发了首个疫病诊断系统,并积极通过农业科技,成功培育出生长周期更短、甜度更高、个头更大的西瓜、哈密瓜等优良品种及香菇品种,并改进了埃塞原有兽医实验室、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提升了实验室标准化程度。
“巴库鲁—麻法法呀”“阿玛施—格拉努”,这是埃国当地阿姆哈拉语的两个单词,意思分别是“玉米脱粒器”和“谢谢”。农业机械教师周计龙在阿嘎法农职院任教已有6年,在与当地村民交流中,他最先学会的就是这两个单词。
“培训在门前合欢树下的草坪上进行。随着玉米棒一个接一个从我手中滑入玉米脱粒器,玉米粒魔术般散落在草地上,人群中响起掌声。”在职教老师把自主研发的200多件玉米脱粒器发放给当地村民并进行现场培训时,村民们期盼的眼神,让周计龙至今难忘。
周计龙说,一个简易高效的农机具,可以有效降低生产劳作成本,“有的村民接过脱粒器,捧在怀里,高兴得合不拢嘴”。2019年,在埃塞农业部的协助下,职教老师成功向埃塞政府申请获得玉米脱粒器、玉米播种器两项专利。
20多年来,中国援埃塞农业职教合作项目建成小型实践教学示范基地14个,帮助建立了荷勒塔、阿拉格两所全国性示范农职院,为埃塞培养了符合当地实际需要的人才梯队。
“中国农业专家向埃塞师生们分享知识和技能,展现了专业素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埃塞农业部在给中国农业农村部的感谢信中所说:“两国的合作富有成效,为埃塞农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北京中轴线两侧,胡同纵横交错,大小不一的名人故居、历史遗址、四合院、老字号等历史遗迹星罗棋布,交织出古都文化的千姿百态。这其中,还有一类特殊的建筑,这就是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