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埃塞人文交流
埃塞俄比亚有着3000年的文明史,是人类的起源地、非洲文明、语言、艺术和哲学的摇篮,努比亚王国、阿克苏姆王国、扎格王朝、阿比西尼亚帝国等东非文明古国盛极一时;拉利贝拉的基督教独石教堂举世无双;以雕塑和绘画见长的埃塞艺术与本土原始艺术、基督教绘画艺术和欧洲现代艺术融于一体……埃塞文明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与埃塞俄比亚同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埃塞也是未被西方殖民和最早实行社会主义的非洲国家之一,相似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历史使命将中国与埃塞俄比亚紧紧联系在一起。2023年是中埃塞建交53周年,是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提出十周年。新时代的中埃塞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天然的合作伙伴,两国友好互利合作成果丰硕,树立起南南合作的典范。
近年来,随着中埃塞高层交往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加深,两国确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和合作规划,共同推动互利共赢和文明互鉴。当前,中国已成为埃塞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投资来源国和第一大工程承包方。由中国企业融资或承建的埃塞第一条高速公路(2014年)、第一条城市轻轨(2015年)、第一条现代化电气铁路(2017年)、第一个国家工业园(2017年)、第一个现代化疾控中心(2023年)等标志性项目既是两国务实合作的结晶,也是新时代中非合作的样板。有着“非洲小中国”之称的埃塞,通过深度学习和借鉴中国经验,GDP在过去22年增长13倍,创造了非洲的经济奇迹。
“政治强、经贸实、人文深”是新时代中非合作之特色与目标。政治互信如鱼塘,经贸往来如池鱼,人文交流如池水。推进中埃塞两国人文交流,思想对话和知识共享,是为两国经贸的成长提供活水源头,是为促进两国文明交流互鉴、繁荣复兴提供更深厚的人文滋养。
人文交流成就斐然
新时代的中埃塞人文交流在教育、科技、文化、旅游、医疗和公共卫生、科技、智库、媒体、体育等领域开花结果,为两国间全面战略合作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教育是《埃塞十年发展规划(2021-2030年)》的重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埃塞教育部数据显示,埃塞27%的政府预算用于教育,约70%的高等教育毕业生来自科学和技术学科,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中埃塞教育合作帮助埃塞俄比亚培养急需人才,2021年埃塞在华留学生达到3510名,其中奖学金生417名。
中埃塞职业教育合作始于两国农业部2001年签署了《关于向埃塞农业技术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派遣中国教师的协议》。20年间中国政府累计派出20批次485人次的援助埃塞农业职教教师在埃塞当地13所农职院校执教,传授70余种实用技术,培养埃塞师生和农技人员6万余人,帮助埃塞建立起适用当地的教职体系和人才梯队。中埃塞职教合作还与埃塞汉语教学相结合。2013年12月,埃塞第二所孔子学院——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孔院成立,与埃塞职业教育孔院共同探索开发“中文+职业技术培训”模式,为埃塞培养了一批批复合型人才。中国政府陆续启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援助非洲信托基金、“鲁班工坊”、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等项目,在搭建中非高校交流合作平台、提升非洲国家教师培训水平和教育质量、培养非洲应用型人才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在医疗和公共卫生领域,自1974年向埃塞派遣第一批医疗队以来,中国对埃塞医疗援助已走过五十载春秋。截至2023年4月,中国政府累计向埃塞派遣24批医疗队,自2013年以来共派遣8批次120余名成员,累计诊疗15万余人次;疫情期间,中国政府派遣多批抗击新冠肺炎医疗专家组驰援埃塞抗疫,累计向埃塞援助新冠疫苗1400万支。50年间,中国在埃医疗队和专家组通过临床带教、手术演示、学术交流、健康讲座、防疫宣教、远程指导等多种方式,积极培训当地医护人员、公共卫生专家和管理人员,极大提高了埃塞的医疗技术水平,在埃塞留下了一支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依据《国家疟疾战略计划(2021—2025)》,埃塞计划2023年前在全国范围内消除疟疾。2008年,中国政府为埃塞援建疟疾防治中心,并捐赠抗疟疾医疗设备、开展抗疟疾培训工作;2023年1月,非洲大陆首个现代化疾控中心——中国援非盟非洲疾控中心总部在亚的斯亚贝巴落成,成为非洲大陆首个现代化疾控中心,兑现了中国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提出的“重点援建非洲疾控中心总部项目”的承诺,推动中国与埃塞俄比亚及非洲各国携手共创“无疟世界”。
在文化和旅游领域,中埃塞两国1988年签订文化合作协定、2004年签署中国旅游团赴埃塞旅游的谅解备忘录、2013年和2016年分别签署关于在埃塞设立中国文化中心的谅解备忘录和执行决议书,以落实在埃塞开展文化活动、教学培训、信息服务、思想对话等。近年来,中埃塞两国新一轮文化旅游合作持续推进,埃塞政府官员、专家学者、旅游从业人员积极参加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中国和非洲英语国家旅游合作研讨会、非洲国家导游研修班等活动,配合实施中国地方政府的旅游交流合作计划,为培养中埃塞旅游人才、推广旅游产品、发展旅游行业增添新动能。
2023年3月,中国驻埃塞大使馆在亚的斯亚贝巴设立中国签证申请中心,为增进两国人文交流提供便利。埃塞是中国青年志愿者前往服务的第一个非洲国家,与中国有着良好的青年交流合作基础。在新时代中非合作中,青年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形式呈多样化发展。“鲁班工坊”、非洲青年创新创业中心等让更多埃塞青年学习到先进的技能和知识;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中非青年大联欢、亚非青年联欢节等为中埃青年提供交流平台;2022年10月,中国驻埃塞大使馆与埃塞和平与战略安全研究所共同举办“展望中非合作:青年领袖论坛”,为两国青年携手推进中埃塞友好事业增添新动能。
中国在埃塞的投资,大幅提高了埃塞妇女的就业率。中资在当地开设的华坚鞋厂超过60%的员工都是女性。中国驻埃塞大使馆通过精心筹划、科学组织年度义卖活动、积极参与“微笑儿童”慈善项目、慰问当地儿童救助中心等活动,增进埃塞妇女儿童健康福祉。2023年6月,首届中非妇女论坛在湖南长沙召开,谱写了中非妇女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科技是中埃塞合作新兴领域。双方科技部于2011年签署科学技术合作协定,于2013年签署关于共建皮革技术联合实验室、开展科技特派员合作和国际科技特派员创业园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支持双方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机制。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国科技部与埃塞科技部共建中埃皮革技术联合实验室、华大基因“火眼”实验室等科学实验平台应运而生;埃塞首颗人造卫星ETRSS—1在中国发射升空;中国援建的埃塞科技博物馆在亚的斯亚贝巴建成落地。此外,中埃塞两国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在可再生能源、互联网、人工智能、气象科技等领域签署了合作协议和谅解备忘录,为埃塞产业转型提供创新科技助力。
中非智库合作顺应了全球智库发展新趋势,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力量。作为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的分论坛之一,中非智库论坛于2012年和2017年在亚的斯亚贝巴举办两届会议。在新时代,埃塞智库与中国智库、中国驻埃塞大使馆等积极合作,加入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埃塞政府官员、智库学者、民间组织积极参加“一带一路”国家智库人才培养研修班、“中国式现代化与非洲发展”研修班等高端活动,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
在媒体领域,中埃塞两国双方就深化新闻合作、管控网络空间、处理媒体关系加强对话交流,积极参与中非媒体领袖峰会、中非媒体合作论坛、“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等重大交流活动;2019年4月,以埃塞俄比亚通讯社为代表的埃塞国家级媒体加入“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与新华社等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媒体合作;2020年10月,埃塞广播电视局和中国传媒大学合作成立人类命运共同体非洲研究中心,共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全球传播进程。
在体育合作与交流领域,中国于2016年援建的埃塞国家体育场作为中埃塞体育合作的重要模式与标志性民生工程,建设期间就为当地培训了数百名具备施工技术的工程师。中埃塞武术合作蓬勃发展,根据埃塞武术联合会的报告,截至2021年10月有超过800家武术训练中心在埃塞成立,中国武术深受埃塞年轻人的喜欢。此外,中国与埃塞等非洲国家马拉松等田径项目上的合作及“体育+旅游”等形式的体育合作,促进了中埃塞马拉松赛事及体育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人文交流推动中埃塞合作不断深化
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埃塞人文交流不断拓宽合作新领域、制定新举措新政策,为加强两国政治互信与经贸往来、巩固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推动中埃塞合作行稳致远提供新的战略方向、注入新动能。未来,中埃塞双方将继续完善人文交流机制,畅通交流渠道,建立多元化交流平台,丰富活动形式和内容,增强人文领域交流的生机与活力。
首先,人文交流深化中埃塞政治互信。两国就人文交流各领域交换意见与建议,签订新一轮人文领域合作协定,建立中埃塞人文交流机制的评价、监督和跟踪机制,宏观把控人文交流动态,以高层对话深化政治互信;双方继续在教育、文化、旅游、青年、妇女、体育等领域互派师生,加强双边人口旅游交往与体艺交流,在相互学习和文化碰撞的过程中促进民心相通,以民间外交深化政治互信;中国在医疗和公共卫生、科技等领域加大援助力度、提升援助水平,围绕埃塞疟疾战略计划、产业转型规划等提供创新型医疗科技助力,以务实合作深化政治互信;中埃塞以数字化赋能智库和媒体合作,合作探索信息开放共享体制与配套政策体系,双方学者与媒体从业者在更现代化、国际化的智库和媒体数字化平台上平等交流、达成政治共识,以思想交流深化政治互信。
其次,人文交流促进中埃塞经贸往来。在埃塞旅游治理体系建设上,双方开展“体育+旅游”等形式的体育合作,实现双边旅游创新化、便利化,带动旅游产业发展;落实中埃塞现有科学技术合作项目,继续拓展科学技术合作领域,鼓励中国科技型企业在埃设厂,促进埃塞产业转型,为埃塞青年妇女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优化中埃贸易结构;中埃塞高校、智库、媒体主动服务地方企业、地方政府和国家经贸发展规划,开展对话交流,设置更多重点议题,将双方智慧转化为经贸实绩。
第三,人文交流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人文交流重在人民性,“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中非人文交流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通过平等对话、多元交流,中非人文交流汇通人类的知识、思想、文化,创造出共商共通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知识体系与文化体系。在这一宏大背景下,中埃塞学术界应立足中非,融通全球,双向建构“中国埃塞学”和“埃塞中国学”,进而形成“中国非洲学”和“非洲中国学”,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提供理论支撑。
刘鸿武: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区域国别学院)院长
曹峻烽: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
北京中轴线两侧,胡同纵横交错,大小不一的名人故居、历史遗址、四合院、老字号等历史遗迹星罗棋布,交织出古都文化的千姿百态。这其中,还有一类特殊的建筑,这就是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