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鲁班工坊在埃塞俄比亚

2023-08-31      撰文/本刊记者 静图

  2018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主旨讲话中郑重承诺,中国将在非洲设立10个鲁班工坊,向非洲青年提供职业技能培训。2021年11月,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再次表示,中国将继续同非洲国家合作设立“鲁班工坊”,鼓励在非中国企业为当地提供不少于80万个就业岗位。位于亚的斯亚贝巴的埃塞俄比亚鲁班工坊,就是其中之一。

  埃塞俄比亚鲁班工坊由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和埃塞技术大学联合创建。运营两年多来,为当地搭建了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在弘扬中国工匠精神、共享中国职业教育经验与方案的同时,架设起促进中非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友谊桥梁。



鲁班工坊项目成为中非职业教育合作的闪亮名片。 (中新社供图)


  助力当地职教发展

  2023年4月25日,在埃塞鲁班工坊运营两周年之际,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举办“‘埃塞鲁班工坊’高质量发展推进会暨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教学分享活动”。埃塞劳动与技能部国务部长、埃塞驻华使馆公使以及建设方和师生代表出席会议,双方共同为“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研推中心”和“东非职教师资培养EPIP认证试验中心”成立揭牌启运。

  长期以来,包括埃塞在内的非洲许多国家缺少实用技术人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洲国家工业化的发展。为此,在中埃塞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20年9月,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与埃塞技术大学正式签约成立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鲁班工坊。2021年4月,埃塞鲁班工坊正式揭牌运营,在工业传感器、机电一体化、工业控制、工业机器人等领域为埃塞培养技术人才。

  鲁班工坊的建设得到埃塞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当地合作学校迅速清空了原有的实验设备,按照中方提供的图纸进行了高规格的施工。当时正值疫情期间,短时间内解决设备的运输、清关、安装,老师派遣等问题并非易事。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鲁班工坊国际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高洋回忆说:“埃塞教育部、海关和合作学校都在尽最大努力协助我们把教学设备尽快运到埃塞境内。中方学校也迅速整合师资,通过在埃塞的中方专家为当地教师开展线上培训。”

  运营后的鲁班工坊首先面临教学方式差异的难题。由于中外教育水平的差距,鲁班工坊不得不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土化的教学模式。最终,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提出的工程实验创新项目(EPIP)成为贯穿埃塞俄比亚鲁班工坊建设始终的教育模式。EPIP四个字母分别取自工程(Engineering)、实践(Practice)、创新(Innovation)、项目(Project)的英文首字母。它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为一体,在真实的工作情景中,形成与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

  EPIP契合埃塞的教学需求。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校不仅教授学员理论知识,更注重实际动手操作。“我们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科技小组,带着学员们做项目。”高洋说,学员们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承接制作LED灯牌,并且赚到了钱。“他们特别开心,进屋就鞠躬感谢老师,夸赞这些技能学习真是太有用了!”


  培训实用技术人才

  两年来,埃塞鲁班工坊已培训学员超过300人,许多人的人生轨迹因此发生了改变。

  埃塞青年塔伯·塔米鲁中文名叫关山海。他毕业于亚的斯亚贝巴科技大学,现在是鲁班工坊的助教。埃塞鲁班工坊成立不久,关山海就利用课余时间来这里学习。“在大学里,我们只学习理论部分。但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论结合实际真正上手实践。”经过一年半的学习,由于成绩优异,关山海正式成为鲁班工坊技术助教。能够把从中国老师那里学到的知识通过自己再传授给更多的埃塞学生,这让他十分激动。“我真的很兴奋。现在,我可以帮助更多的埃塞学生,用当地语言指导他们,让他们掌握更实用的技术,提高生活水平。”

  有类似感受的还有贝缇。贝缇曾在中国留学四年,经过申请考核,成为了这家鲁班工坊的埃塞方负责人。说起学生们在鲁班工坊里习得的技能以及就业前景,贝缇深感自豪。“学生们非常有激情,也实践了很多项目,比如电视广播、发射器、安保摄像头等等,他们自己安装调试,还进行了许多的创新。这些学习帮助他们在毕业以后的工作中拥有很强的竞争力。很多学生都找到了非常好的工作,一些人在埃塞航空公司、民航局、广播公司、电视台等企业或行业工作,有的在技术公司、移动公司工作,还有一些人甚至自己创业。”



埃塞鲁班工坊运营两年来,共培训了300余名学员。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鲁班工坊国际发展研究中心供图)


  中方老师的无私奉献

  在2021年9月举办的世界机器人锦标赛中,鲁班工坊的5名埃方骨干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团队荣获大奖。众多中国支教老师都为鲁班工坊的建设发展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掌握了这些代码,任何单词都能显示在LED屏幕上。”走进鲁班工坊,中国教师江绛正在讲授单片机智能控制课程。教室里,约20名学生三四人为一组,每组都配有电脑、单片机和一个小巧的LED点阵屏。讲解完理论知识,江绛走下讲台,认真查看每组学生的操作进度,及时答疑解惑。

  2011年,任职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江绛就来到埃塞俄比亚支教,并参与了鲁班工坊创建和运营。12年来,他教过的学生已经超过1500名,其中包括在鲁班工坊的学生。“每当他们告诉我,从我这里学到的知识帮助他们取得了一些成绩时,我就觉得特别幸福。”江绛说,“当地师生对我的认可,就是最高褒奖。”

  值得一提的是,江绛就是前文中提到的高洋的丈夫。2015年,他们的儿子出生,两人给孩子取名“江天亚”。“‘天’代表天津,‘亚’则是亚的斯亚贝巴。”江绛说,“孩子的名字别具纪念意义。能把青春献给这两座城市,我们感到欣慰。”


  打响中国职教品牌

  埃塞鲁班工坊启运以来,已接待联合国、非盟总部代表团、东非政府高校代表团等五十余批次1000余人次实地参观考察学习,并被非盟总部人力资源开发委员会设立为面向整个非洲的技术技能人才培训中心。

  如今,这所鲁班工坊成为埃塞、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等四国16所职业院校培养高水平师资的重要基地。埃塞劳动与技能部部长穆费里亚特·卡米勒·艾哈迈德等政府官员多次表示,希望扩大在埃塞设立的鲁班工坊的规模,使其能覆盖到本国的各个地区。

  2500年前,中国春秋时期的工匠鲁班因发明各种工具闻名于世。如今,以鲁班命名的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平台—“鲁班工坊”,正在埃塞赢得更多赞誉,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优质职业教育走出去的重要成果和中外职业教育合作的一张闪亮名片。

 

 

  

   

1--开篇主图.png

【北京中轴线连载之五】会馆重生 韵味悠长

北京中轴线两侧,胡同纵横交错,大小不一的名人故居、历史遗址、四合院、老字号等历史遗迹星罗棋布,交织出古都文化的千姿百态。这其中,还有一类特殊的建筑,这就是会馆。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