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本刊专访了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作为代表发言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围绕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等话题进行畅谈。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
摄影 / 段崴(人民画报)
五个突出特性为中华文明“精准画像”
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个特性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 邢广程表示。
在他看来,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和“突出的统一性”完整地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时空观。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并保持连续性的文明。从古代中国、现代中国和未来中国的时间维度上来看,才能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而从空间维度上,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国土不可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这些都表明中华文明具有统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空间。
那么,中华文明保持“突出的连续性”和“突出的统一性”内在动力是什么?邢广程表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内在动力正是在于“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明勇于创新,勇于接受各种挑战,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因此,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赓续绵延,一直以来与世界文明交相辉映、互相交融。邢广程说,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理解“突出的包容性”。目光向内,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是中华文明融为一体的基本样式,是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鲜活案例。目光向外,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有着兼收并蓄的胸怀,中华文明借助古丝绸之路不断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不断获取发展的外在优秀文化成果。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突出的和平性”反映了中华文明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性质,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一直在追求和传承的理念。“历史上,中华文明从来不搞扩张,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中国人民从来没有欺负、压迫、奴役过其他国家人民,这决定了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发展关系的和平性质。” 邢广程指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依然是这种“突出的和平性”的延续。
“两个结合”彰显中国文化自信
此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谈“两个结合”,还特别阐述了“第二个结合”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称其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邢广程说,历史实践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中国自己的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才会取得成功。同时,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因此,‘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邢广程表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从事国际政治、周边国家和边疆问题研究多年,邢广程对推动民族文化交融等问题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邢广程认为,维护民族团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历史表明,我国各民族不断进行交往交流交融,逐步形成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时期,更应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因此,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稳边固边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数据表明,在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项目中,少数民族非遗占到1/3。邢广程说,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根与魂。增强文化认同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路径,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建立在文化认同基础上的。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贡献。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建设中应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不断加深文化认同,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邢广程表示,“作为一名边疆问题研究人员,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从维护国家统一的战略高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今年正值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邢广程指出,历史上,古代丝绸之路给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提供了载体,如今的“一带一路”倡议更加印证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必要性。
从古代丝绸之路到如今的共建“一带一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一直是共建国家追求的目标。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不断深化,让更多国家、更多民众共享发展成果。邢广程表示,应进一步发挥民心相通的重要作用,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深入开展人文领域多项国际合作。
未来,在加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方面,邢广程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是要摒弃偏见。“当今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必须团结协作、共同应对。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上升到文明层面就要强调文明对话,强调文明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他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各国应在思想上消除文明偏见,促进不同文明的相互尊重、和谐共处、共同进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文明交流互鉴。
北京中轴线两侧,胡同纵横交错,大小不一的名人故居、历史遗址、四合院、老字号等历史遗迹星罗棋布,交织出古都文化的千姿百态。这其中,还有一类特殊的建筑,这就是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