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把实现现代化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选择,繁荣了世界文明的百花园。
从学习到创新
中华民族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从1840年鸦片战争就已经开始了。当时,由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一些改革先驱者被动开始了中国现代化的探索。但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过程,当时的现代化探索却未能带领中国走出困境。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真正开始了带领中国人民探索符合国情的现代化之路,现代化的探索由被动转入主动。
中国式现代化在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中不断发展。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正确道路,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新中国建立之后,从明确“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再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经过几十年的不懈探索和持续创新,“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具体步骤逐渐确立、目标也逐步丰富,“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现代化的接续推进“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进入新时代,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对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也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将这一全新选择概括为“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创新成果是基于已有基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和一系列重大战略支撑下的创新突破。从理论层面看,随着对内涵、本质的深入认识以及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的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初步建构起来;从实践层面看,这些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以及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尤其是绝对贫困的消除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使得中国式现代化有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挑战和危机,对现代化的的探索和发展使中国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向繁荣富强的跨越,国际地位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因此,中国式现代化行得通、走得稳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实现了对世界现代化的创新,为人类面对的一系列现代化之问提供了解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总结的,“中国式现代化既基于自身国情、又借鉴各国经验,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是我们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也是中国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在不断推进和拓展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建立了本质联系,呈现出“世界意义”,首先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全新选择,也为世界带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更多的合作机遇,呈现出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图景——不是两极分化而是共同富裕。着力为全体中国人民增进福祉,维护并促进公平正义。
不是物质至上而是物质精神协调发展。不以资本为逻辑,而是“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
不是竭泽而渔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避免使人与自然处于对立的状态,摒弃过度索取或破坏自然的发展方式,致力于为全体人民提供良好的自然和生态环境,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合作共赢。不走压榨、殖民的老路,而是在谋求发展的同时,与其他国家共享机遇,实现共同发展。
不是照抄照搬而是立足自主探索。在学习其他国家经验的同时,坚持独立自主不依附任何国家,坚持从实际出发不依赖任何模式,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实现了创新。
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典范。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中国的发展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相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状况,中国经济却保持了稳健增长。世界银行2013年到2021年的数据显示,G7成员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25.7%,而中国则达到了38.6%。此外,自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通过从供给侧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发挥不同国家的比较优势、从以制度转变为以合作实践为导向等,不仅推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投资贸易合作,促进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提升了民众的获得感,实现了同共建国家互利共赢,给世界发展合作作出了正面示范。
此外,作为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也丰富了世界文明的百花园。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其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百花园中的一抹亮色。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和倡导的“平等、互鉴、包容、对话” 文明观,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其中,平等是前提。各个民族、国家的文明具有不同的特征,“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如果居高临下对待一种文明,不仅不能参透这种文明的奥妙,而且会与之格格不入。”包容是动力,尊重、珍惜不同文明的独特性,从根本上解决了所谓文明冲突的问题,实现文明的和谐。对话是基础,以学习的精神和开放的姿态汲取不同文明的智慧,消除文明之间的隔阂,从而保持自身生生不息。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促进不同文明本身的传承,进而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使世界文明真正呈现“百花齐放春满园”。
姜晓磊:学习强国编辑、哲学博士
北京中轴线两侧,胡同纵横交错,大小不一的名人故居、历史遗址、四合院、老字号等历史遗迹星罗棋布,交织出古都文化的千姿百态。这其中,还有一类特殊的建筑,这就是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