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随着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度紧密互动,彼此助力成就,将共同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世界作出重大历史性贡献,为人类进步和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提供重要的方向性参考。
中国式现代化助推“一带一路”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使具有5000多年连续不断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使新中国在短短几十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一带一路”建设的标志性项目中欧班列2020年突破每年1万列,2022年超过1.6万列,成为欧亚大陆乃至全球在疫情期间仍然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的运输大动脉,成为助力全球抗疫和经济复苏的“最美逆行者”。而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断发展的,正是源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累积起来的中国现代化成果的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这一重大论断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极大丰富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针对性、指导性,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并且全面映射到“一带一路”推行的开放、包容、可持续、可分享、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实践中。中国式现代化正在打破西方现代化的垄断,鼓励更多国家走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成就世界的多样性。各合作伙伴国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扩展了彼此间经济的融合,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更为宏阔的全球平台与场景。
近些年,由中国的移动支付带动的经济发展新模式、新手段,新形态扩展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低碳产品也走向了欧洲,在汽车生产大国如德国、意大利等国取得亮眼的销售成绩单。
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式现代化同“一带一路”更加有深度、全方位、立体化的融合,为世界经济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操作模式和实现路径。这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国家层面,“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十年来,已在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下形成了各合作伙伴国同“一带一路”建设紧密融合的有效模式,为各国自身的发展和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各国可以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经验中各取所需。二是地区层面,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合作伙伴国之间的发展规划与战略对接、基础设施、高科技与民生等各类项目合作已经成为推动地区稳定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一带一路”建设正成为开放的区域主义的生动实践。三是在全球层面,当前世界动荡不安的根本原因表面上是源于安全焦虑,本质上是对资源所有权、经济发展权的激烈争夺。中国式现代化与“一带一路”的融合发展,将为世界各国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提供有力的路径参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铺设坚实的路基,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截至2023年1月份,中国已经同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建设已经覆盖大多数国家,150多个合作伙伴国的市场集合起来,将是世界级超大规模的市场和经济联合体。
未来,在“一带一路”建设进入以高质量发展为主要特点的新发展规划和框架下,150多个合作伙伴国以各种方式参与到这一前所未有的科技进步进程中,将形成强大的全球性联合研发力量。中国式现代化同“一带一路”融合发展的进程才刚刚开始,正渐入佳境。
李鼎鑫: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秘书处办公室主任、研究员
北京中轴线两侧,胡同纵横交错,大小不一的名人故居、历史遗址、四合院、老字号等历史遗迹星罗棋布,交织出古都文化的千姿百态。这其中,还有一类特殊的建筑,这就是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