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一直是连接古代亚洲、欧洲和非洲的重要通道,它的开辟极大地增进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具有广博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在合作中不断发展。在加强沿线国家互利合作、推动区域共同繁荣的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中外人文交流和人类文明互鉴。
福建,福航天下
晶莹剔透的琉璃茶碗、做工细腻的定窑白釉划莲花纹钵、庄重典雅的鎏金铜熏炉……5月18日,2023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在福建福州举行,“福航天下——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印记”主题展览同日开展,众多精美文物齐聚福建博物院,在展厅中与观众相见。
福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拥有丰富的“海丝”文化资源,留下了许多和平合作、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历史记忆。今年恰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福建博物院历时3个月,打造了“福航天下——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印记”主题展览。福建博物院院长傅柒生介绍说:“此次展览联合了国内35家博物馆,展出295件(套)文物,以新的视角解读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呈现海上丝绸之路在人文和精神层面的传承和延续,重现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悠久历史。”
近年来,福建以“海丝”为重要纽带,开展了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领域多项国际人文合作。先后成功举办了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国际艺术节、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国际旅游节、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世界妈祖文化论坛等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推出了《丝海梦寻》《丝路帆远》等一批“海丝”文化艺术题材精品并赴境外巡演(展),推动“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成功申遗等。
来自也门的“90后”马森是一名福建“海丝”建设的参与者,如今在华侨大学读大三的马森已经在泉州生活了三年,他积极参与相关志愿活动,不遗余力地对外推介这座“海丝”名城。在泉州世遗诸多宣传短片中,都可以看到马森的身影——在泉州清净寺,穿着阿拉伯传统服饰的马森用英语、阿拉伯语介绍清净寺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我走过很多中国城市,只有这座清净寺和我的家乡一模一样。”他说。
今年2月,国内唯一以“海丝”为特色的国际传播中心——泉州海丝国际传播中心成立,马森受邀成为“海丝泉州推荐官”之一。“我的理想是成为中也两国文化传播的践行者,为讲好泉州故事、中国故事尽一份力,这是我的荣幸,也是我来中国最大的意义。”
马森在课余时间还走访了石狮、晋江、安溪、德化等地的企业,探访泉州鞋服、陶瓷、茶叶、制香等优势产业,并说服哥哥成立了一家专门从事对华商贸的公司。“我毕业后也会留在泉州。希望能延续阿拉伯国家从宋元时期就与泉州结下的千年缘分,把更多泉州制造、中国制造的产品送往家乡,也将中国灿烂的文化带给全世界。”
广东,广联八方
同为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广东是中国两千多年唯一从未中断海上贸易的省份,始终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诸国保持着频密的经贸联系,为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发挥着重要的窗口作用。
“岭南大地自古以来就是沟通中原和海洋的桥梁。”广州博物馆馆长吴凌云说,作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地,广州更是成为文化交往交融最繁荣的城市。
广州的“海丝”史迹起始年代早、延续时间长、类型丰富、保存较好。南越国宫署遗址和南越王墓出土的波斯银盒、红海乳香、非洲象牙等文物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海外舶来品,南海神庙是中国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官方祭海神庙。通过凝固在这些文物和史迹中的记忆,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海上丝绸之路依然焕发生机,向人们讲述着交流互鉴的海洋文明史。
近年来,广州不断创新形式,强化交流合作,谱写千年“海丝”的新篇章。在建立“海丝”遗产保护长效机制方面,2018年,广州与宁波、南京共同发起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旨在通过做好“海丝”史迹的研究保护和联合申遗等各项工作,为“海丝”沿线各国开展文明对话、友好合作,促进沿线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目前,已有34个城市加入联盟。
在推动文化传播方面,广州先后在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尼、菲律宾等国开展两届“丝路花语—海丝文化之旅”活动,打造具有“海丝”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品牌;与意大利、希腊、西班牙、法国等国家举办友好交流故事会,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进程中相知相融……
在2019年举办的中意友好交流故事会上,意大利著名钢琴家乔万尼•维塔莱蒂用广州制造的珠江钢琴为全场来宾献上了精彩的演奏,琴声婉转灵动,扣人心弦。维塔莱蒂还分享了自己与中国、与广州的故事。
“我和珠江钢琴的缘分在40年前就开始了。”维塔莱蒂说,早在1979年,他的家里就有一台印着“PEARLRIVER(珠江)”的立式钢琴,这台中国钢琴陪伴他度过了学生时代的专业考试,以及成为钢琴家之后的多场音乐会。“它帮助我完成了我的音乐梦想,是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伙伴。”
浙江,浙运四海
浙江宁波凭借拥江、揽湖、滨海的地理优势,形成了数千年生生不息的商贸传统和海洋文化,被誉为记载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活化石”。与泉州、广州等其他“海丝”的港口不同,古代宁波港口以“河海联运”独具特色,停靠宁波的海外商船可通过浙东运河联通杭州,再从杭州联通京杭大运河,从而和内陆水系联系在一起。中外商品就在这处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来来往往。
在长期的对外交往中,宁波当地留存了众多珍贵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永丰库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永丰库是元代的一处大型仓库,主要用来存放海外贸易和国内贸易的税收和罚没。在永丰库遗址发现的大量出土瓷器中,汇集了宋元时期龙泉窑、德化窑、景德镇窑等全国各地诸多著名窑系的产品。“这说明当时宁波不仅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也是内贸商品的外销集散地和转运中心。”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院长王结华介绍说,在海外的许多遗址及沉船中,都发现过与永丰库遗址同类的文物,这充分证明了宋元时期宁波港的兴旺以及对外贸易的活跃,也充分展示了历史上宁波在河海联运中的重要作用与独特地位。
从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再到“海丝”文化传承与“文旅+”发展,浙江如今正积极搭建平台,展开各类国际文化交流实践。不久前在宁波举行的2023海丝之路文化和旅游博览会上,就首次设立“海丝会客厅”国际展区,吸引了来自日本、印尼、法国、意大利等多个沿线国家参与。
据了解,从2016年开始,海丝之路文化和旅游博览会已连续举办8届,今年的博览会共吸引5.32万人次参观,现场完成文旅项目签约37个,总签约金额达219.77亿元,创历届展会新高,为海上丝绸之路文旅发展再添宁波动力。
海上丝绸之路文旅产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对文化遗产的挖掘传承与活化利用。本届博览会开幕式上还发布了《海丝之路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宁波倡议》,从“加强遗产保护、深化阐释研究、创新展示传播、强化交流互鉴、搭建合作平台、坚持科技赋能”等6个层面推进相关合作的开展。
海上丝绸之路积淀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其穿越时光而“不老”的秘诀,也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一带一路”倡议已提出十周年,海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沿线各国人民正将各自的梦想相连接,一同开创更加幸福的未来。
北京中轴线两侧,胡同纵横交错,大小不一的名人故居、历史遗址、四合院、老字号等历史遗迹星罗棋布,交织出古都文化的千姿百态。这其中,还有一类特殊的建筑,这就是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