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在2024中欧人才论坛开幕式上作主旨发言。发言全文如下:
厚植中欧传统情谊 扩大人才合作交流
——在2024中欧人才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发言
(2024年10月15日,宋庆龄同志故居)
中国外文局局长 杜占元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这个优美开放的环境,为2024中欧人才论坛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氛围。首先,我谨代表中国外文局,向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论坛的各位领导和中外嘉宾表示诚挚的问候!
中国与欧洲交流的历史悠久、渊源深厚。十六世纪以来,以伏尔泰、罗素、汤因比为代表的欧洲思想家们,不断将中国哲学作为欧洲思想体系的有益补充。中国也积极吸收了亚当·斯密、黑格尔、马克思等欧洲巨匠的思想,推动中国的变革与进步。近年来,中欧各领域的交流交往日益密切。自去年开始,中国对10多个欧洲国家试行了免签政策,就在今天,这一政策又正式纳入了葡萄牙、希腊、塞浦路斯、斯洛文尼亚4国,为中欧人员往来和各领域交流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今年5月,习近平主席访欧期间,与欧洲国家领导人进行了高水平的战略沟通并达成共识,发出和平、团结、合作的强音。借此机会,我就推进中欧人才交流合作,分享几点思考。
第一,推动科技向善,为人类共同进步贡献智慧。科技是人类发展最基本的动力,科技人才仍然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宝贵的人才资源。以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在为世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的同时,也在法律、安全、道德伦理等领域带来诸多新挑战。中欧同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柱,应从增进各国人民福祉出发,深化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密切科技人员和企业家的交流互访和成果共享,共同把握新技术发展机遇、共同应对风险挑战,为人类发展进步贡献“金点子”“好方子”。
第二,加强经贸合作,为可持续发展凝聚力量。近年来,中欧经贸关系紧密,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交融,2023年中欧平均每分钟货物贸易额近150万美元,双向投资存量突破2500亿美元,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224个城市。与此同时,“去风险”“保护主义”等问题也为中欧经贸关系带来考验。中欧合作的本质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仅有物质的交流是远远不够的,应加强经贸领域和经贸人才的对话磋商,了解彼此关切,妥善处理贸易争端等问题,更需要凝聚互信和共识,为中欧经贸合作持续注入活力。
第三,深化文明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人文基础。文化是人与人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是国与国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纽带,中欧之间的友谊常青,离不开文化领域的持续浇灌。人才的交流不仅是人力资源的交流,更是文化和情感的交流。中欧同为世界文明百花园的重要代表,应进一步加强文明互鉴,丰富人文交流,特别是深化媒体、智库、教育等领域的人才交往,不断巩固中欧友好的民心基础。
在人才交流中,青年是最具活力的力量。我想特别强调,应给予青年人才更多关注和支持,支持留学生交流,鼓励中欧青年人才对话交流、相向而行,推动中欧长久友好。
中国外文局是以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为使命的综合性国际传播机构。2023年,我们发起的兰花奖成功举办首届颁奖典礼,表彰了10位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作出突出贡献的国际人士,受到广泛关注。我们愿与中外机构和有识之士携手,为合作与进步的中欧关系提供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晨曦微露,清风徐来,大地似乎被一层淡淡的金色纱幕轻轻覆盖。在这宁静而神秘的时刻,我们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呼吸,感受到岁月的流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重要基石。要坚持安全发展、创新发展,坚持和平利用核能,全面提升核工业的核心竞争力,续写我国核工业新的辉煌篇章。”
南极,被称为“地球上最后的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