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export1721206749657-1920.jpg

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人物 >> 正文

骆芃芃:方寸之间 尽显大千世界

2024-08-29      撰文本刊记者 田潇 摄影本刊记者 郭莎莎 / 人民画报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篆刻艺术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艺术形式。篆刻艺术不仅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载体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内涵的体现。”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名誉院长骆芃芃说。

  骆芃芃,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原院长、名誉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学位)委员会委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纪念章”“文化部优秀专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国际文化交流大使”等荣誉和称号。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2024年7月19日,“印记北京中轴线”篆刻作品展开幕,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名誉院长骆芃芃向北京京企中轴线保护公益基金会捐赠了一方印文为“北京中轴线”的印章。2024年7月27日,中国邮政发行的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首日封采用了这枚标识印。她说:“北京中轴线是老北京城的核心区域,是北京一部活态的历史文化标本。用篆刻艺术讲述北京中轴线故事,助力北京老城保护,既传承传统技艺,也具有时代精神,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篆刻是‘方寸之间的大千世界’,承载着无限的思想。”骆芃芃说。

  金石传古今

  《诗经》国风:“我行其野,芃芃其麦”,“芃芃”二字有茂盛之意,恰如骆芃芃的艺术生涯,满载着不竭的创造力与活力。

  骆芃芃出生于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的父亲曾在上海国立艺专学习西洋画,还在中学当过音乐教师。“他们那一代文人,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诗书画印都要学,虽然谈不上精通,但都具有基本素养。”骆芃芃说,7岁那年,父亲带着她刻下了她人生中的第一枚印章“芃子”,这是她接触印章的开端。“所以和印章相伴的历程也挺漫长的。”

  孩提时代,印章之于她是玩具,别人玩积木,骆芃芃便玩印章;青少年时期,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身边的同龄人学琴,骆芃芃便琢磨篆刻,希望能将这个兴趣练成自己的一技之长;进入工作岗位后,她真正走上了篆刻艺术的道路。

  骆芃芃书法《七律·登庐山》

  1980年,经过素描、写生、篆刻等多轮考试后,骆芃芃进入荣宝斋工作,正式走上篆刻艺术的道路。在大师云集的荣宝斋,骆芃芃得到老先生们的指导、关心和培养。篆刻既是她的工作,也是她的爱好。通过不断提高篆刻技法和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系统研学,加之自身天赋,在进入创作组的第三个月,骆芃芃作为最年轻的篆刻艺术家在荣宝斋挂上了“笔单”,可以明码标价为顾客治印。

  改革开放初期,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人热衷于到中国购买文房四宝、定制印章。“最忙的时候,我一天能刻十来方印,速度特别快,没有时间思考,因为技法已经烂熟于心。” 骆芃芃说。

  在荣宝斋,她沉淀内心,钻研技艺,遇到难刻的字反复练习,力求攻克难关。她以秦汉印入手,兼习篆刻艺术流派各家所长,入古出新。量的积累也让她的刀法、技艺突飞猛进,收放自如。

  1984年,骆芃芃与日本的一家知名篆刻社团交流治印。现场,骆芃芃运刀如飞,很快将一方“三木翠耿”的印章呈现在大家面前,赢得满堂称赞。日本同行当场赠予她“神刀女” 的称号。

  骆芃芃的艺术造诣日益精湛,其印章创作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每一方印章都独具匠心,风格鲜明,令人过目难忘。同时,她的书法风格也愈发苍劲有力,展现出深厚的艺术功底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1994年,骆芃芃调入荣宝斋出版社书法篆刻编辑部。在编辑部工作期间,她主持和编辑了近百部篆刻书法专业书籍,多次获得国家图书奖和编辑设计奖。一系列的编辑出版工作,让她得以接触并深入研究众多大师技艺精湛、风格迥异的原作,这一过程极大地拓宽了她的艺术视野,深化了她的思想内涵,丰富了她的文化底蕴,并显著提升了她的理论水平。

  回忆起几十年的治印过程,骆芃芃颇为感慨:“我们的印章一刻出来就是春秋战国和秦代时期的文字,还有诸子百家的名言、古典诗词,篆刻的过程就像在与先贤对话。这是个很奇妙的过程!”骆芃芃说。

  篆刻中国印

  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它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又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篆刻艺术作品既可以独立欣赏,又可以在书画作品等领域广泛应用。

  在中国古代,印章曾是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尊贵的象征,印章也是代表着中国人诚信、守诺的凭信物。东汉许慎作《说文解字》,将印章解释为“执政所持信也”。在中国篆刻艺术史上,古玺,有的古朴苍劲,有的潇洒自然;秦汉印,朴质而浪漫、隽雅而雄浑,带有强烈的时代信息,给后世的篆刻艺术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印章艺术的创造,到宋元成为中国传统文人提升修为的一种途径;明清时期,篆刻流派兴起,出现了 “篆刻”这一称谓。

  印章艺术融文学、历史、哲学、训诂学、文字学、美学、书法、刀法等多种学识和技艺于一身。在骆芃芃心中,印章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载体。

  “今天的印章除了沿袭古代印章的凭信等功能,还具有鉴藏、艺术表达、情感抒发等审美功能,以及文化交流、陶冶情操、实用等多种社会文化功能。”在骆芃芃看来,篆刻艺术不仅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文脉,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表征。中国篆刻艺术如何在新时代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展,是当下必须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重大课题。

  骆芃芃的篆刻作品,印章释文分别为“治国理政”“摆脱贫困”“一带一路”和“之江新语”。

  “历史上优秀的传统在当时一定是成功的创新,所谓 ‘传统’亦是当时的创新,篆刻史上的文彭、何震、丁敬、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齐白石等都是各自所属时代的创新者,他们今天又都成了主流的传统。传统的核心精神就是创新,没有创新,传统就无法发展。”

  所以,骆芃芃不断探索着这门古老的艺术,她进行主题创作,将诸子百家警句融入篆刻中,先贤们像一座座高山,这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既开启自身心智,给予自身力量,也再现古代先贤的思想和精神;她将印文和印材乃至印纽有机结合,力求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她将篆刻艺术与茶壶、瓷器、邮票、建筑以及标识结合,推动着中国印从艺术欣赏领域走进现代人的生活。

  “江山多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篆

  刻艺术精品展”“大美篆刻—走进生活中的篆刻艺术作品展”……近些年,骆芃芃还策划书斋式、庭院式、博物馆式、日常生活式的篆刻展览模式,将篆刻置于展览展示的新空间,让篆刻融入中国传统建筑及生活场景中,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篆刻艺术的现代表现空间。

  “标识印章是新时代篆刻艺术创新与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骆芃芃说。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多语种图书首发式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首发式上鲜明、庄重的“治国理政”主题篆刻标识给中外嘉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印章作者正是骆芃芃。此后,骆芃芃又创作了释文为“一带一路”“摆脱贫困”和“之江新语”的印章,充分彰显了中国篆刻的主题标识在当代国际交流中的突出功能。

  中国篆刻 生生不息

  2008年9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联合西泠印社,将“中国篆刻”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向联合国提出申报。

  受中国艺术研究院委托,骆芃芃担任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成员考证史料、撰写申遗文案和申遗片脚本、取得全国专业团体和个人的支持与认同。他们制作的十分钟申遗短片向世界讲述了中国篆刻的前世今生、制作流程、内涵外延。 2014年,“金石篆刻”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项目名录,骆芃芃作为项目申报负责人,也为此付出了诸多努力。“这意味着中国的篆刻艺术在国际层面有了‘户口’,在国家层面也得到了保护。”骆芃芃说。

  2024年7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申报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骆芃芃创作了印文为“北京中轴线”的标识印章,印章长4.4cm,宽4.4cm,高11.5cm,并将印章捐赠给北京京企中轴线保护公益基金会。2024年7月27日,中国邮政发行的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首日封用此标识印。

  印章的镌刻美、印材美、纽制美构成了新时代篆刻艺术新的审美角度。在社会功能上,篆刻艺术作为国礼、主体标识、商标、国际交流中代表国家形象的重要象征、室内外装饰和装置艺术、走向生活的艺术衍生品等,都彰显了新时代篆刻艺术的新活力。

  为何历经3000多年,印章依然有让人乐此不疲的魅力? “因为文化基因,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一个代表,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之中。”

  2023年,骆芃芃将篆刻艺术与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紧密相连,成功立项了国家级项目—“运河印迹”。此为项目主题标识“运河印迹”。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国篆刻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的印证,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部分,应该成为人类可以共识、共享、共赏的艺术。

  “这一切的实现,需要各国之间长久而深入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在长期赴国外讲学和艺术交流中,骆芃芃始终希望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印”:2006年赴意大利都灵举办“中国印文化艺术主题展”,2008年策划的“金石永寿—中国第一届寿山石篆刻艺术展”在日本大阪美术馆展出,2012年在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举办“中国印的世界—骆芃芃篆刻书法艺术展”,2015年在日本东京举办“中国印的世界·东京巡礼—骆芃芃篆刻书法艺术展”,2019年在英国举办“美丽中国·美丽英国—中英黄金时代·骆芃芃篆刻书法艺术展”等。

  骆芃芃篆刻作品《大一统》。 “大一统”语出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骆芃芃用十分霸悍的章法表现“大一统”的文意,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意象地表达对先人传统的敬仰以及面对小我与篆刻事业的坦然心态和终生愿景。用篆刻艺术形式再现诸子百家警句是骆芃芃的主要创作方向之一。

  文化交流基于相互尊重,骆芃芃也在思考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篆刻艺术的认知和感受方式。面向英国观众的展览中,骆芃芃用篆刻表现牛顿的语句、莎士比亚的诗句;面向日本观众的展览中,她篆刻了阿倍仲麻吕的诗。“以更加适合外国友人骆芃芃为国家艺术基金刻制的标识印接受的方式和方法传播篆刻艺术。找到彼此之间的契合点,交流才会美美与共。”骆芃芃说。

  骆芃芃篆刻作品《江山多娇》

  骆芃芃是篆刻艺术的创作者、传承者、传播者,也是教育者。她认为增强篆刻艺术人才的教育培养,才能更好地保护中国篆刻生生不息、传承延续。

  传统的篆刻艺术教育主要有师傅带徒弟、私塾中的师徒传授、文人之间亦师亦友式的传授等模式。骆芃芃倡导篆刻应有自己的学科,应将篆刻纳入国家正规教育体系之内,对篆刻的传承保护要有教学上的长远规划。

  “因为篆刻艺术有独立的教学内容和体系,有独特的学术内涵和外延。比如印章的古文字学、印章鉴定学、印谱文献学、印章材料学、纽制学等。”骆芃芃说,所以篆刻艺术设立独立学科对篆刻艺术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021年10月16日-17日,骆芃芃创作的巨幅篆刻装置作品《江山多娇》《千里江山》《天佑中华》《仁者乐山》《浩然之气》《摄影大典》在金山岭长城震撼亮相。

  200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了中国第一个篆刻艺术硕士点,2015年设立博士点,骆芃芃也成为中国第一位篆刻艺术学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她始终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这门艺术的发展营造健康生态。

  拥有文心、把握意境、掌握印式和材料的创新方式、具备风格凝铸的能力,是她对篆刻艺术人才的期待。“植根于传统又不囿于传统,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的精神和色彩,这才是我们最强劲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骆芃芃表示。

  骆芃芃篆刻作品《通天下之州》

  2014年11月,中国在新西兰、斐济举办“感知中国·美丽中国图片展”,骆芃芃篆刻了主题标识印章。

  骆芃芃篆刻作品《美丽中国》

  骆芃芃为国家艺术基金刻制的标识印

  从玩具,到一技之长,到爱好,再后来,篆刻赋予骆芃芃的更多是责任感。与篆刻相伴,刀笔金石的世界里,她与先贤对话,也为后来人引路。不论时光如何流转,篆刻都是她情之所系、心之所爱。

 

  (本报道未署名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长城【山雨欲来】1998年.jpg

光影流转 遗产永恒—中国世界遗产的影像诗篇

晨曦微露,清风徐来,大地似乎被一层淡淡的金色纱幕轻轻覆盖。在这宁静而神秘的时刻,我们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呼吸,感受到岁月的流转。

01活力与创新的脉动02.JPG

『核』谐之美 万物共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重要基石。要坚持安全发展、创新发展,坚持和平利用核能,全面提升核工业的核心竞争力,续写我国核工业新的辉煌篇章。”

p36.jpg

武汉大学南北极科学考察团队 热血青春开辟极地探索之路

南极,被称为“地球上最后的净土”。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