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社会 >> 正文

以文促旅 以旅彰文

2023-04-26      本刊记者 周晨亮

      如今,全国各地以悠远深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综合传统节日及节气、物候文化,汇聚成新型文化交互场景,将非遗的展示展演项目融入景区、历史文化街区,通过实景演艺、文创产品、沉浸式场景体验等产品和服务打造符合当下游客审美需求的旅游IP,让人们在自家门口就能够看到各种非遗项目,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秦淮灯会是流行于江苏南京的民俗活动,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天下第一灯会”和“秦淮灯彩甲天下”的美誉,是中国唯一一个集灯展、灯会和灯市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型灯会,也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民俗灯会之一。 摄影 方飞
  广州永庆坊:非遗“土著” 焕新老街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自晚清时便是华南地区商贸最繁荣的“宝地”之一,也是目前广州保存最长、最完整的骑楼街。恩宁路上的永庆坊是广州首条非遗主题街区,分布着粤剧艺术博物馆、李小龙故居等文化景点,以及拳馆、药铺、打铜店、红木家具店等文脉悠长的非遗“土著”。
  行走在永庆坊,青砖屋、黑瓦顶、麻石道、满洲窗、趟栊门……浓郁的西关韵味扑面而来。作为广州历史文化街区首个“微改造”的试点,几年来,永庆坊通过“修旧如旧、外旧内新”的“绣花功夫”,育成了一批新业态、新模式,展现出岭南文化的新姿新貌。
  如今,许多游客都会在永庆坊街区入口处的“赵家狮”工作室中徜徉片刻,买上几件醒狮主题文创产品。“两年来,来我们非遗馆的游客超过30万人次。这是我们之前完全没有想到的。”广东醒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伟斌说。
广东醒狮属于中国舞狮中的南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汉族民俗文化,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永庆坊作为广州首个非遗街区,汇集了大量广州特色。在这里,“看不见”的非遗与“看得见”的广州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相互结合。 视觉中国 供图
广东广州,永庆坊上元灯会   中共广州市荔湾区宣传部 供图
  浙江松阳:民宿里的非遗传承体验点
  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有着1800余年建县史。这里山环水绕、风光旖旎,不仅较好地保留着田舍掩映、阡陌纵横的田园胜景,在青山碧水间,还隐藏着百余座格局相对完整的古村落和古民居。
  松阳有20余项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其中属于传统节日仪式的有叶氏祭祖、竹溪排祭、玉岩庙会与平卿祈福4项。2017年9月,原文化部非遗司委托北京师范大学针对民俗类非遗项目在松阳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试点研讨班。研讨班挖掘整理松阳的民俗资源,推动了当地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以及非遗与旅游的融合。
  老屋就是老百姓的“家”,只要家在,人们总会“回家”,乡村就会变得有活力。目前,松阳已在四都乡平田村的“云上平田”、四都乡西坑村的“云端觅境”和大东坝镇石仓片区的“鸣珂里”设立非遗传承体验点,将松阳文化、风物、民宿有机融合在一起,构建符合现代需求的公共体验点。
  如今,旅游业已发展到新的阶段,游客不再满足于游山玩水,更注重一地的人文古迹和民俗风情。走进“云端觅境”民宿,来自四都乡政府的工作人员翟羽洁正与村民一起搬运货物,为浙江省级非遗项目—黄家大院木雕技艺的教学活动做准备。民宿合伙人之一的老白说:“随着非遗教学活动的开展,民宿的人气更旺了。每逢周末,这边大厅挤满了人。” 
  在松阳县大东坝镇石仓古民居群的鸣珂里·石仓文化民宿,客人同样体验着如诗般的生活。编竹篓、酿米酒、穿汉服,伴着潺潺溪流入眠,听着啾啾鸟鸣醒来……客家人在石仓古村已经有300多年的居住历史,民宿在此地落户后,充分挖掘当地的文化底蕴,融入了大量传统工艺和非遗元素。“我们希望活化乡村资源,挖掘民间艺术,让客人身临其境地感受民俗文化。”丽水鸣珂里文化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卢英说。
  平田村这个昔日的省级贫困村,借由民宿经济的发展,如今也成为了与乡村文化旅游对接的“云上平田”。曾就读于绍兴文理学院纺织工程系的松阳青年叶科创立了“云缬坊”非遗品牌,将茶扎染带进了这个山村。如今,“云缬坊”的染织业务还拓展到了扎染蜡染、传统刺绣、竹编草编、端午香包、发簪饰品、年画年俗、服饰拼布等。遇到需要手工缝制的文创产品时,叶科还请村里会针线活的老人帮忙加工,不仅增加了老人的收入,还让他们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
松阳平田村“云上平田”全貌   摄影 叶瑞鹏
游客在民宿体验非遗技艺。 松阳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供图
游客在民宿体验非遗技艺。 松阳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供图
松阳“茶缬坊”文创工作室扎染师在为游客讲解扎染技艺。 摄影 叶大宝
国家级非遗项目—松阳高腔被誉为“戏曲活化石”。松阳县鼓励餐饮、民宿、酒店等涉旅企业,将松阳高腔文化融入经营理念中。鸣珂里文化民宿成为“浙江非遗特色民宿”。 松阳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供图
  秦淮灯彩:千年灯彩 点亮现代生活
  秦淮灯彩亦称“金陵灯彩”、“南京灯彩”,是江苏南京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秦淮灯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国东吴时期。它汲取了中国传统纸扎、绘画、书法、剪纸、皮影、刺绣、雕塑等艺术之长,在制作中综合木工、漆工、彩绘、雕饰、泥塑、编结等诸多工艺手段。明代更是秦淮灯彩发展的鼎盛时期。明初到了灯节,人们几乎“家家走桥,人人看灯”。到了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还下令在皇宫午门外扎“鳌山万岁灯”,与民同乐。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传世之作《南都繁会景物图卷》记下了这一盛况。
  现如今,秦淮灯彩种类多样,不仅有荷花灯、狮子灯等传统灯彩,还有一系列有时代特色的花灯作品,如远洋轮船、运载火箭、城市建设、山林景观等。
  秦淮灯彩是秦淮流域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花灯从一开始照明、节能、增亮等简单的基本生活功能,发展到具有造型、设计、审美等丰富的艺术特色,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与生活追求。手艺人在塑形、扎制、裱糊、成型等每一道工序中都蕴藏着温情和匠心,实现“有血有肉”的真实美感,以一份真实拨动了赏灯人内心深处的那根弦。
  “我们讲传承,仅仅只传承这一门手艺,是不行的。”秦淮灯彩代表性传承人陈柏华从事秦淮河流域花灯艺术研究已有45年,在谈到自己赴海外交流时坦言,现在的二三代侨民已经对中国的非遗文化知之甚少,惋惜之余更该重视如何更好地将共同的文化记忆传递下去,唤醒非遗自身的生命力。
  “要想让手艺、工艺进入现代生活,首先是传承人要进入现代生活。”陈柏华的秦淮灯彩正是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生活需要,融入自己的理念和设想发展而来。每年一次的同行沙龙聚会,陈柏华都积极参与,通过加强与全国同行间的相互交流,更好地把握行业的发展趋向,使得秦淮灯彩事业紧随时代潮流稳步向前发展。
  令人欣喜的是,一群像陈柏华这样的“守艺人”,在灯彩上一直求新求变。他们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采用声、光、电的高科技手法,努力让传统的秦淮花灯在新时代迎来新的生机。
2023年,第37届中国·秦淮灯会,游人如织,观赏灯会。 摄影 方飞
2023年,第37届中国·秦淮灯会,夫子庙秦淮河畔,桨声灯影。 摄影 方飞
“奋进新时代 聚力新征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公益宣传海报征集展示活动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