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伸阅读
怎样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关键是要统筹布局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科技创新高地,鼓励各地立足实际、差异化创新发展,完善区域协同创新、央地协同创新体制机制,适应科技强国建设的要求。
第一,强化央地协同创新。健全科技创新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资源平台等央地协同制度,完善区域协同创新治理机制。围绕国家战略目标,鼓励地方承担国家任务,探索支持地方科技创新项目上升为国家项目,推动央地科研力量协同创新,形成全国创新一盘棋格局。兼顾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强化央地科技投入共担、重大任务协同、创新平台共建共享。鼓励中央级高校、科研院所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强化与地方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共同解决区域性共性问题。
第二,畅通创新要素流动和共享。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促进技术交易市场有序发展,推动科技成果扩散、流动、共享。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强跨区域创新规划、政策协同。搭建基础条件共享平台,促进数据共享,构建跨区域的产学研协同载体。推动人才、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在区域内和跨区域高效流动,提高创新要素配置和使用效率。支持地方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共同解决产业共性重大技术问题。
第三,推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区域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科研条件,依据区域特色和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多元化,激发创新活力,还有利于区域合作与竞争,推动区域重大战略实施。通过高水平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和增长极。加强对地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宏观分类指导,健全区域创新发展监测评价体系,优化科技创新资源区域配置,避免“内卷式”竞争和同质化发展。统筹建设各类科技创新功能区,加强管理,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错位、协调联动、作用凸显的发展格局。鼓励地方根据科技创新优势,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探索差异化创新发展路径,着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创新生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一批优势特色产业,支撑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同时,鼓励地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开展先行先试,增加科技投入,加强区域协同创新,完善区域创新生态,培育新动能、新业态、新模式,塑造发展新优势。(据《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
策划:车玉明
统筹:万方、王子晖
文案:李童
设计:樊珊珊、王晔
故宫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重要承载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汇聚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也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
在故宫博物院,“全景故宫”虚拟现实(VR)项目备受参观者喜爱。观众佩戴设备后,既能以鸟瞰视角纵览太和殿的巍峨气象,亦可“穿越”至乾隆花园。不仅如此,观众还可从多个角度观测故宫角楼 “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建造过程,以“飞天入地”的全新视角认识一个更为立体的紫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