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丝路瞭望 >> 正文

集众智 擘新局 拓伟业

—“一带一路”2021两会同期声

2021-05-13      

撰文/本刊记者 静图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起步之年。同样,“一带一路”也依然是今年各方的关注焦点。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四提“一带一路”,强调“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坚持以企业为主体、遵循市场化原则,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有序推动重大项目合作,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此,本刊特别聚焦今年两会代表委员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思路、新展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携手应对全球挑战

  张宇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

  当今世界面临着许多重要紧迫的挑战。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很多国家对国际间的抗疫合作并不十分满意。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有国家把自身利益置于人类共同利益之上,一意孤行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产生了负的外部效果,损害了全球利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践行和维护多边主义,共同努力改革和完善当今全球治理体系;在此过程中,大国要起到表率作用。同时要摒弃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争斗。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必须联手应对所面对的共同挑战,迎接更美好、更光明的未来。


  金融机构应沿一带一路”大力走出去

  楼继伟: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财政部原部长

  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一带一路”建设要鼓励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为“一带一路”提供金融服务,要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加强与第三方市场合作,借鉴多边金融机构管理经验,特别是在风险控制方面取长补短。

  此外,要注重理论结合实际,积极推动相关文件落到实处。比如财政部发布的《“一带一路”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即是结合“一带一路”国家实际情况制定的债务可持续性分析工具,鼓励中国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金融机构、国际机构在自愿基础上使用。既然有政策可循,就要把理念转化为实践,推动“一带一路”更好地发展。


  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张兴赢: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卫星气象研究所所长

  20世纪70年代以来,网络全球化加大了国际范围内资源流动性,在使各国间联系日益加深的同时,也使全球环境治理和政府间谈判日趋复杂,参与谈判的政府数量和NGO数量越来越多。相比之下,我国社会组织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角色偏弱。为此,建议进一步鼓励社会组织“走出去”,推动中国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将“全球环境治理”作为指标,列入对机构、学会、人才的考核体系,以提升组织和人才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积极性;支持社会组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积极支持社会组织人才到联合国以及国际机构任职,尤其是充分发挥青年的力量,参与联合国组织的工作。


  多措并举  提振经济

  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赵豪志: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市市长

  上合示范区和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是青岛开放发展的两大平台,也是青岛融入国际循环的重要“切入点”。上合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获批一年来,一条“西联中亚欧洲、南通南亚东盟、东接日韩亚太”的国际多式联运贸易大通道已现雏形。青岛力争成为中亚及上合组织国家面向亚太市场的“出海口”和双向投资合作中心。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自挂牌运行以来,也较好发挥了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作用。通过发挥独有的政策创新和便利化优势,“两区”搭建起“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集聚了大量资源要素,比如俄罗斯、印度等5国来上合示范区投资,可以走审批“绿色通道”,加速在国内上市;上合示范区按照“物流先导”的定位,打造了上合多式联运中心,有利于加快周转速度、抢占市场先机。


  加大智能制造政策 支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陈丽芬:全国人大代表、江苏阳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智能制造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也是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主攻方向。目前,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部分制造业企业持观望态度。为进一步发展智能制造,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议设立国家智能制造专项资金,支持传统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培育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新优势;制定智能制造推行规划,集聚融合各类创新先进技术资源要素,推动我国传统制造业整体提质增效;发挥政府引导和协会平台作用,推动共享式制造模式,打造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圈,提升智能制造国际竞争力。


  建设文化强国

  对外传播工作要大力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王茂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局今日中国杂志社副总编

  对外传播工作要贴近中国实际、贴近国际关切、贴近国外受众。为此,我们要不断提高采编译能力与水平,多用对方听得懂、易接受的方式,深入浅出、有的放矢地介绍阐释中国理念、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价值;要有理有力有节、有张有弛有度地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血肉相连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要通过还原故事真相、刻画立体人物、援引真实数据,规避误读误解,消除偏听偏信,帮助国际社会加深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认识。


  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韩方明: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察哈尔学会会长

  当今世界,国际话语体系和舆论格局面临重大变化,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快速提升,越来越多的知华友华人士真诚认可中国和传播中国。2020年,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主要经济体。这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素材,有利于我们向国际社会系统解答“中国为什么能”等问题。

  要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进入国际社会的话语体系,用受众听得明白的话去表达,要对不同受众采取差异化传播,也可以通过外国人讲好中国故事。其次,在传播中国声音时,要既展示成绩,也不避讳问题,对于外国民众关注而又客观存在的问题,应当给予及时回应。对于误会要解释和化解,对于污蔑要及时有力回击。


  创作真正高水平的艺术作品

  霍建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艺术创作人员中心导演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依然是繁荣文艺创作的方向。目前,在新的语境中,新的表现形式却呈现了另一种单一。能够切实做到百花齐放,才能够呈现丰富而美好的面貌。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艺术品质有待提高。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与之相匹配的高水平艺术作品,而只有真正高水平的艺术作品,才能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之时被世界看到,才能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华文明与艺术立于世界之林。


  强化科技创新

  攻克“卡脖子”技术,可以做到!

  杨华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

  我们之前习惯强调与国际接轨,但注重与国际接轨,就意味着很多资源是按国际配置的,长此以往,中国便会出现技术“卡脖子”现象。关键技术不能依赖于国外,必须自立自强,在如今世界进入不确定阶段之时更是如此。关键的工艺、技术需自主解决。只要社会各界上下同心,长期稳定地聚焦于解决“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上,大部分问题的攻克时间不会超过10年。也许有些技术需要更长的时间,但不管前期有多困难,稳定地攻克“卡脖子”技术是可以做到的。


  把握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机遇

  周云杰: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总裁

  科技创新永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国家要保障供应链安全,形成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一定离不开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也是突破行业“卡脖子”技术难题的法宝。工业互联网领域关系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是目前科技创新的主要立足点。在参与全球竞争的新形势下,中国只有完善体制机制,激发社会创新动力,让中国工业互联网走向世界,才能确保把握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机遇,掌握发展主动权。


  在实际工作中落实科技创新

  冯艳丽: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六院46所科技委常委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国家提出的强化科技创新的相关内容,为中国航天事业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科学技术是战胜疫情的利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也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要靠我们自己。

  

   

WechatIMG8.jpg

会船甲天下一梦到溱湖

会水会船绘姜堰,养生养福漾溱湖。2021年4月8日,十里溱湖再度成为一个大舞台,第十五届中国湿地生态旅游节暨2021中国泰州姜堰溱潼会船节盛大开幕。

VCG111322116465(1).jpg

【本刊专稿】神秘三星堆的再发现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曾于1986年进行抢救性发掘的三星堆遗址,35年后,神秘、浪漫而又瑰丽的古蜀文明再次受到了全球的瞩目。

307528166_8.jpg

【画报月历·202104】

习近平会见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总结表彰大会代表

画报里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