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经济一体化呈加速发展新态势
2020年的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成为世界经济的压舱石。今年是博鳌亚洲论坛成立20周年,作为以线下会议为主的大型国际会议,2021年博鳌亚洲论坛的举办具有特殊意义。
习近平主席的本次主旨演讲首先从亚洲地区的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谈起,“20年来,亚洲国家深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亚洲成为全球经济最具活力和增长潜力的地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亚洲经济快速稳定增长,不仅支撑了危机中的世界经济,并推动了全球经济复苏。如今,亚洲经济区域一体化进入一个新阶段。2020年11月15日,东盟10国和中、日、韩、澳、新等15个亚太国家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RCEP的签订将进一步提升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推动亚洲地区形成开放繁荣的区域大市场,打造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人才链。博鳌亚洲论坛发布的相关报告指出,2021年,亚洲仍是全球可持续复苏的重要引擎,经济增速将达到6.5%以上。
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共同价值理念
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发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局势中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明显增加,“黑天鹅”事件频发,地缘政治博弈呈现复杂态势。与此同时,逆全球化势头不减,单边主义猖獗,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加速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进程,国际合作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习近平主席深刻把握时代问题与发展走向,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提出“亚洲和世界各国要回应时代呼唤,携手共克疫情,加强全球治理,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
价值理念引领共同行动。2012年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先后写入《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党的十八大报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写进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决议、安理会决议和人权理事会决议。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回答了“世界怎么了”和“我们怎么办”的时代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为全球治理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主席的此次演讲,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内涵,他指出:“我们要平等协商,开创共赢共享的未来;我们要开放创新,开创发展繁荣的未来;我们要同舟共济,开创健康安全的未来;我们要坚守正义,开创互尊互鉴的未来。”
“平等协商、共赢共享”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破解治理赤字的一剂良方。全球性问题的解决,需要各国共同努力,离不开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多边制度体系。习主席在主旨演讲中强调,“国际上的事应该由大家共同商量着办,世界前途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不能把一个或几个国家制定的规则强加于人,也不能由个别国家的单边主义给整个世界‘带节奏’”。进入21世纪,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在全球治理进程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推动全球治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推动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开放创新、发展繁荣”是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必然选择。世界经济颓势下的经济民族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不可能阻挡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必然趋势。习主席主旨演讲中提到的“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深化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既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实践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
“同舟共济、健康安全”是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必然路径。疫情面前,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唯有加强合作,才能最终战胜疫情。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向全球各国提供了大量防疫物资,并分享了防控经验。针对新冠肺炎疫苗国际分配不合理的现状,习主席呼吁“要加强疫苗研发、生产、分配国际合作,提高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让各国人民真正用得上、用得起。要全面加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治理,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健康安全已经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内涵的最新发展。
“坚守正义、互尊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追求。“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人类历史是文明多样性的历史,当今世界是文明多样性的世界。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文明冲突在文明多样性的世界中站不住脚,终将为历史抛弃。“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发展。”
“一带一路”助力建设“四个伙伴关系”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一带一路”的“本”是“共同参与、共同合作、共同受益”,“一带一路”的“道”是以合作谋发展的客观规律。本届年会的主题是“世界大变局:共襄全球治理盛举,合奏‘一带一路’强音”。“一带一路”建设七年多来,既助力中国国内发展,又深入推动国际合作。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优化中国经济空间格局,推动东部和西部的平衡发展;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以“五通”建设为切入点,助力减少欧亚地区的发展赤字、基础设施赤字、卫生健康赤字、绿色赤字、数字赤字等,正在成为国际合作新平台。习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讲突出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原则、理念和目标,即“践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弘扬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围绕“卫生合作伙伴关系、互联互通伙伴关系、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开放包容伙伴关系”,打造“一带一路”为“健康之路”“联通之路”“绿色之路”“减贫之路”“增长之路”。
在卫生合作方面,中国在疫情暴发以来不断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公共卫生合作,为沿线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医疗物资。中国新冠疫苗投入使用后,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的全球公共产品,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作出中国贡献,打破某些国家的“疫苗民族主义”。目前,中国疫苗得到了沿线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授权批准,截至2021年3月底,中国已经为80个国家提供了疫苗援助,向47个国家出口疫苗。
在互联互通方面,“一带一路”建设致力于全球互联互通合作,推动世界经济发展。2020年全国中欧班列共开行12400列,同比增长50%;发送集装箱113.5万标箱,同比增长56%;通达境外21个国家的92个城市,比2019年底增加了37个。“一带一路”倡议、《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以及欧亚经济联盟建设等区域性、全球性的互联互通倡议有力衔接对接,对于区域经贸合作、疫情后经济恢复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一带一路”的底色。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提到加强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等领域合作,完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等多边合作平台,让绿色切实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一带一路”沿线的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较高的绿色生态标准,水电、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是“一带一路”电力合作的主要领域,帮助东道国能源供给向高效、清洁、多元化方向加速转型,带来了积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促进沿线国家绿色可持续发展。
在开放包容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以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为基础,有助于打破“中心—外围”的不公正不合理国际分工模式,推动广大发展中国家改变国际经济格局中的不利地位,助力全球减贫事业。世界银行2019年6月发布的报告显示,“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实施,将促进760万人脱离日均生活费低于1.9美元的极端贫困,可使3200万人摆脱日均生活费低于3.2美元的中度贫困状态,使全球贸易增加6.2%,沿线经济体贸易增加9.7%,全球收入增加2.9%。世界银行数据也显示,“一带一路”平台将使“发展中的东亚及太平洋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加2.6%—3.9%,有效推动沿线各国贫困率不断下降。
胸怀大国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先后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世界的稳定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已经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贡献率全球第一,2020年疫情期间更是保持了2.3%的经济增长率,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保持正增长的国家。中国在2021年第1季度又实现了18.3%的经济增长,再次证明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动力。
历史与现实一次又一次证明,中国是亚洲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尽管有时会遭遇惊涛骇浪和逆流险滩,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把准航向,人类社会发展的巨轮必将行稳致远,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王志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宗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会水会船绘姜堰,养生养福漾溱湖。2021年4月8日,十里溱湖再度成为一个大舞台,第十五届中国湿地生态旅游节暨2021中国泰州姜堰溱潼会船节盛大开幕。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曾于1986年进行抢救性发掘的三星堆遗址,35年后,神秘、浪漫而又瑰丽的古蜀文明再次受到了全球的瞩目。
2021年4月22日晚,应美国总统拜登邀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