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2020年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 正文

【本刊专稿】产业扶贫 长久之策

2020-12-24      本刊综合报道

  • 2017年2期 裴寨西红柿 QINB2964.jpg

    2016年12月18日,河南省辉县市裴寨村,村民在温室大棚里采摘成熟的西红柿。世代相传的农活手艺与现代农业的结合,让村民不离土地也过上了好日子。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2020年3期 河南卢氏 GSS00478.jpg

    “公司+基地+农户”
    河南卢氏食用菌产业发展已有30多年历史,全县食用菌从业人员有11.5万人。2018年11月,易地搬迁社区居民入住的同时,香菇基地也随之落成,“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让农户可以通过承包大棚以及在基地内务农的方式赚取收入。在他们看来,这份工作离家近,收入也可观,可以补贴的家用。农忙时,基地内一天会有超过300人务工,贫困群众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图为2020年1月16日,河南省卢氏县兴贤里易地搬迁社区香菇基地,贫困户正在采摘香菇。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 2019年8期  新疆和田玫瑰花 11-1.jpg

    玫瑰致富路
    和田位于新疆南部,这里戈壁沙漠连片,绿洲散落其中。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和田地区对外交易的运输成本很高;同时自然环境恶劣,土壤沙化,种植粮食与绿植防沙的代价也远大于内地其他地方。在沙漠里种植玫瑰,成为了当地实现固沙和创收的办法。这里种植的沙漠玫瑰源自叙利亚的大马士革玫瑰,经过千年的本土化改良,才成为现在的品种。由于利润可观,农民种植的积极性高涨。在和田,当地政府鼓励农户走“公司+农户+基地”的路子,把治沙与致富紧密结合起来。目前,和田玫瑰花被制作成玫瑰精油、玫瑰花茶向全国、全世界销售。同时,电商销售玫瑰花产品业十分普遍,方便快捷的销售方式,为当地人带来可观的收入。图为2019年5月2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两名维吾尔族妇女利用自然风和筛子滤花瓣。 摄影 刘晓桐

  • 2017年10期 西藏 牧草产业 收割牧草 GSS_6759.jpg

    牧草种植
    西藏南木林县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段,平均海拔3800米左右,水热资源丰富,十分有利于牧草种植。在种好树的同时,西藏自治区南木林县也做起了草的文章—实施“科技+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人工种草合作联社经营方式,力求缓解北部牧区缺草难题,也帮助当地贫困群众增收。据介绍,人工种植牧草项目平均每户每年增收约3700元。图为20 17年8月23日,西藏自治区南木林县,艾玛乡拉布村26岁的藏族小伙索朗央吉(右),与同村的好友们在人工饲草基地收割牧草。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 2019年5期 重庆丰都县都督乡  DSC03884.jpg

    特色产业
    重庆丰都位于渝东北片区武陵山区,是重庆深化脱贫攻坚的重要地区之一。作为“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代表和缩影,2014 年底,丰都县建卡贫困人口19396户、71917人,贫困村95个,贫困发生率约12.1%。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近年来,丰都逐步构建起以牛、鸡、猪为重点的“1+4+X”扶贫产业体系,并大力气优化营商环境,引进培育国家级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全力打造重庆市绿色畜禽养殖基地、食品加工基地。2017年,丰都县实现脱贫摘帽,同时贫困发生率在2019年底降至0.02%。图为2019年4月8日,重庆市丰都县都督乡都督社区,32岁的李祥在乡里开了家汽配店。平时,他还喜欢养蜂,并经营一家网店销售蜂蜜。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QINB1608(1).jpg

    养殖合作社
    白音察干镇是内蒙古察右后旗的旗政府所在地,2014年以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68户、2176人,贫困发生率7.34%。截至2019年底,已脱贫1060户、2156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07%。自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白音察干镇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渠道,大力推行“菜单式”扶贫模式,通过政府“配菜”、贫困户“点菜”确定脱贫产业项目,让产业扶贫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以该镇阿牧嘎查蒙根 高勒种养殖合作社为例,按照“支部+贫困户+牧民”的运营模式,为周边农牧民提供固定及季节性两种就业岗位,切实增加农牧民收入。图为2020年1月16日,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白音察干镇阿牧嘎查蒙根高勒种养 殖合作社,工作人员正在忙着给奶牛喂养饲料、打扫圈舍。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2017年2期 裴寨粉条节 QINB1333.jpg

    红薯粉条节
    河南辉县张村乡的土质适宜红薯生长,所产红薯含粉量极高,村民自古就有手工做粉条的习俗。为了把家家能种的红薯变成实实在在的效益,当地村民企业家成立了尚品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合作社的农户,亩产红薯5000斤,可加工淀粉1000斤,出900斤粉条。每斤粉条按10元钱算,能收入9000元钱。与此同时,之前被扔在地里的红薯梗,也变废为宝,加工出口到韩国。红薯梗按亩产3000斤算,1斤红薯梗7角钱,又是2100元钱。除去自然灾害等不可控因素,种植1亩红薯,农民可总收入1.1万元。红薯粉条文化节的举办,叫响了张村乡粉条品牌,让地方特产走向了更大市场。图为2016年12月14日,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红薯粉条节”上,粉条能手现场展示粉条制作过程。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2019年7期  贵州省赤水市大同镇竹编技艺体验中心.jpg

    竹编技艺
    2012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杨昌芹成立了赤水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如今,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从最开始的4人发展到了100余人,拥有20多个商标、12项发明专利、年产值达1200万元,开发出了竹提包、茶杯、花篮、字画等上千种竹编产品。据杨昌芹介绍,公司约80%的员工是当地留守妇女,每人每月可以获得2000元至7000元不等的收入。杨昌芹说,公司起名为“牵手竹艺”,就是希望牵手更多的人,带领更多人从事竹编工作,也带动更多人脱贫致富奔小康。图为2019年5月25日,贵州省赤水市大同镇竹编技艺体验中心,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右)等人在工作。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2020奶奶3期 湖北巴东 电商直播CJX25664.jpg

    农村电商
    小到米面油盐、大到数码家电,远在万里的商品变得触手可及。电商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成为了扶贫工作的新帮手,各类扶贫助农产品搭乘电商东风,走进了全国各地的消费者家中。2014年以来,商务部会同财政部、国 务院扶贫办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助力农产品出村和农民增收。据商务部消息,2020年一季度,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农村电商实现逆势增长,网络零售额达565.6亿元,其中农产品网络零售额83.2亿元。图为2019年1月13日,湖北省巴东县,官硒柑橘专业联合社的主播谭海红在直播间售卖当地中华红血橙。每天,联合社通过直播间及田间地头“蹲点”的4位主播,能够获得1万余斤的订单,而这惠及周边1500多位贫困户。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 >

  目前,全国832个贫困县每个县都有了主导产业,90%的贫困人口参与富民产业,产业扶贫帮扶政策覆盖超98%的贫困户。

  发展产业是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部、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不断强化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指导推进力度,组织编制产业扶贫规划,出台完善政策举措,总结推广典型范例,扎实推进贫困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科技人才服务、农产品产销对接等重点工作,促进贫困地区发展产业带动就业增收取得明显成效。根据脱贫攻坚项目库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脱贫户中享受产业扶贫支持的占72.3%

  《人民画报》记录多地围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大力发展特色扶贫产业的故事:有地处中原的河南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有位于雅鲁藏布江北岸的西藏南木林县,有地处长江上游、三峡库区腹地的重庆丰都县……这些地方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特色产业,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

上一页

下一页

【本刊专稿】在希望的田野上 —《人民画报》中的脱贫攻坚
【本刊专稿】易地搬迁 走向新生活
【本刊专稿】生态扶贫 环保脱贫两不误
【本刊专稿】教育扶贫 造福后代
【本刊专稿】综合保障扶贫 底线支撑
【本刊专稿】驻村第一书记 扎根基层

【本刊专稿】产业扶贫 长久之策

2020-12-24      本刊综合报道

  目前,全国832个贫困县每个县都有了主导产业,90%的贫困人口参与富民产业,产业扶贫帮扶政策覆盖超98%的贫困户。

  发展产业是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部、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不断强化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指导推进力度,组织编制产业扶贫规划,出台完善政策举措,总结推广典型范例,扎实推进贫困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科技人才服务、农产品产销对接等重点工作,促进贫困地区发展产业带动就业增收取得明显成效。根据脱贫攻坚项目库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脱贫户中享受产业扶贫支持的占72.3%

  《人民画报》记录多地围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大力发展特色扶贫产业的故事:有地处中原的河南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有位于雅鲁藏布江北岸的西藏南木林县,有地处长江上游、三峡库区腹地的重庆丰都县……这些地方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特色产业,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

  • 2017年2期 裴寨西红柿 QINB2964.jpg

    2016年12月18日,河南省辉县市裴寨村,村民在温室大棚里采摘成熟的西红柿。世代相传的农活手艺与现代农业的结合,让村民不离土地也过上了好日子。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2020年3期 河南卢氏 GSS00478.jpg

    “公司+基地+农户”
    河南卢氏食用菌产业发展已有30多年历史,全县食用菌从业人员有11.5万人。2018年11月,易地搬迁社区居民入住的同时,香菇基地也随之落成,“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让农户可以通过承包大棚以及在基地内务农的方式赚取收入。在他们看来,这份工作离家近,收入也可观,可以补贴的家用。农忙时,基地内一天会有超过300人务工,贫困群众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图为2020年1月16日,河南省卢氏县兴贤里易地搬迁社区香菇基地,贫困户正在采摘香菇。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 2019年8期  新疆和田玫瑰花 11-1.jpg

    玫瑰致富路
    和田位于新疆南部,这里戈壁沙漠连片,绿洲散落其中。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和田地区对外交易的运输成本很高;同时自然环境恶劣,土壤沙化,种植粮食与绿植防沙的代价也远大于内地其他地方。在沙漠里种植玫瑰,成为了当地实现固沙和创收的办法。这里种植的沙漠玫瑰源自叙利亚的大马士革玫瑰,经过千年的本土化改良,才成为现在的品种。由于利润可观,农民种植的积极性高涨。在和田,当地政府鼓励农户走“公司+农户+基地”的路子,把治沙与致富紧密结合起来。目前,和田玫瑰花被制作成玫瑰精油、玫瑰花茶向全国、全世界销售。同时,电商销售玫瑰花产品业十分普遍,方便快捷的销售方式,为当地人带来可观的收入。图为2019年5月2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两名维吾尔族妇女利用自然风和筛子滤花瓣。 摄影 刘晓桐

  • 2017年10期 西藏 牧草产业 收割牧草 GSS_6759.jpg

    牧草种植
    西藏南木林县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段,平均海拔3800米左右,水热资源丰富,十分有利于牧草种植。在种好树的同时,西藏自治区南木林县也做起了草的文章—实施“科技+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人工种草合作联社经营方式,力求缓解北部牧区缺草难题,也帮助当地贫困群众增收。据介绍,人工种植牧草项目平均每户每年增收约3700元。图为20 17年8月23日,西藏自治区南木林县,艾玛乡拉布村26岁的藏族小伙索朗央吉(右),与同村的好友们在人工饲草基地收割牧草。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 2019年5期 重庆丰都县都督乡  DSC03884.jpg

    特色产业
    重庆丰都位于渝东北片区武陵山区,是重庆深化脱贫攻坚的重要地区之一。作为“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代表和缩影,2014 年底,丰都县建卡贫困人口19396户、71917人,贫困村95个,贫困发生率约12.1%。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近年来,丰都逐步构建起以牛、鸡、猪为重点的“1+4+X”扶贫产业体系,并大力气优化营商环境,引进培育国家级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全力打造重庆市绿色畜禽养殖基地、食品加工基地。2017年,丰都县实现脱贫摘帽,同时贫困发生率在2019年底降至0.02%。图为2019年4月8日,重庆市丰都县都督乡都督社区,32岁的李祥在乡里开了家汽配店。平时,他还喜欢养蜂,并经营一家网店销售蜂蜜。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QINB1608(1).jpg

    养殖合作社
    白音察干镇是内蒙古察右后旗的旗政府所在地,2014年以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68户、2176人,贫困发生率7.34%。截至2019年底,已脱贫1060户、2156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07%。自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白音察干镇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渠道,大力推行“菜单式”扶贫模式,通过政府“配菜”、贫困户“点菜”确定脱贫产业项目,让产业扶贫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以该镇阿牧嘎查蒙根 高勒种养殖合作社为例,按照“支部+贫困户+牧民”的运营模式,为周边农牧民提供固定及季节性两种就业岗位,切实增加农牧民收入。图为2020年1月16日,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白音察干镇阿牧嘎查蒙根高勒种养 殖合作社,工作人员正在忙着给奶牛喂养饲料、打扫圈舍。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2017年2期 裴寨粉条节 QINB1333.jpg

    红薯粉条节
    河南辉县张村乡的土质适宜红薯生长,所产红薯含粉量极高,村民自古就有手工做粉条的习俗。为了把家家能种的红薯变成实实在在的效益,当地村民企业家成立了尚品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合作社的农户,亩产红薯5000斤,可加工淀粉1000斤,出900斤粉条。每斤粉条按10元钱算,能收入9000元钱。与此同时,之前被扔在地里的红薯梗,也变废为宝,加工出口到韩国。红薯梗按亩产3000斤算,1斤红薯梗7角钱,又是2100元钱。除去自然灾害等不可控因素,种植1亩红薯,农民可总收入1.1万元。红薯粉条文化节的举办,叫响了张村乡粉条品牌,让地方特产走向了更大市场。图为2016年12月14日,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红薯粉条节”上,粉条能手现场展示粉条制作过程。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2019年7期  贵州省赤水市大同镇竹编技艺体验中心.jpg

    竹编技艺
    2012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杨昌芹成立了赤水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如今,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从最开始的4人发展到了100余人,拥有20多个商标、12项发明专利、年产值达1200万元,开发出了竹提包、茶杯、花篮、字画等上千种竹编产品。据杨昌芹介绍,公司约80%的员工是当地留守妇女,每人每月可以获得2000元至7000元不等的收入。杨昌芹说,公司起名为“牵手竹艺”,就是希望牵手更多的人,带领更多人从事竹编工作,也带动更多人脱贫致富奔小康。图为2019年5月25日,贵州省赤水市大同镇竹编技艺体验中心,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右)等人在工作。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2020奶奶3期 湖北巴东 电商直播CJX25664.jpg

    农村电商
    小到米面油盐、大到数码家电,远在万里的商品变得触手可及。电商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成为了扶贫工作的新帮手,各类扶贫助农产品搭乘电商东风,走进了全国各地的消费者家中。2014年以来,商务部会同财政部、国 务院扶贫办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助力农产品出村和农民增收。据商务部消息,2020年一季度,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农村电商实现逆势增长,网络零售额达565.6亿元,其中农产品网络零售额83.2亿元。图为2019年1月13日,湖北省巴东县,官硒柑橘专业联合社的主播谭海红在直播间售卖当地中华红血橙。每天,联合社通过直播间及田间地头“蹲点”的4位主播,能够获得1万余斤的订单,而这惠及周边1500多位贫困户。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本刊专稿】在希望的田野上 —《人民画报》中的脱贫攻坚
【本刊专稿】易地搬迁 走向新生活
【本刊专稿】生态扶贫 环保脱贫两不误
【本刊专稿】教育扶贫 造福后代
【本刊专稿】综合保障扶贫 底线支撑
【本刊专稿】驻村第一书记 扎根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