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2020年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 正文

【本刊专稿】易地搬迁 走向新生活

2020-12-25      本刊综合报道

  • 微信图片_202008030942543.jpg

    2020年7月31日,航拍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丁青县尺牍镇易地扶贫搬迁点。该搬迁点位于丁青县尺牍镇西南部,共修建易地搬迁及灾后重建住房312套,其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建档立卡户189 户、1016人。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出山记 剧照6.jpg

    看新家
    贵州有20个极贫乡镇,遵义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石朝乡是其中一个。大漆村是石朝乡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村庄,平均海拔1260米,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全村985户4119人中贫困户有432户1850人,是极贫乡里的贫困村。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不仅有效结合户籍制度改革工作做好宣传,更妥善解决好了搬迁安置过程中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问题,让群众安安心心落户,切实增强了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图为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石朝乡大漆村村民申周(右一)带父母到务川安置点了解环境。经过当地政府多次做工作,看到易地扶贫搬迁户的新生活越来越好,申周的父母最终同意搬迁。在务川县城,申周找到了一份工作,全家人开始了新的生活。 本刊资料

  • 微信图片_2020080309425415.jpg

    乔迁新居
    作为西藏的人口大县,丁青县已实施16 40户6525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现稳定转移就业746人,有效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仅丁青县尺牍镇易地搬迁点就安置了建档立卡户187户1016人。通过易地搬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方式,当地完善了安置点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实现了服务功能的“全覆盖”,并且建立农畜产品物流中心、手工艺品合作社、苗圃基地,加快了搬迁群众致富的脚步。图为2020年7月31日,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丁青县尺牍镇易地扶贫搬迁点,27岁的郎加央嘎(右)与妻子孜姆、孩子们在搬迁点新家门口。夫妇俩一年挖虫草可以挣6万元左右。除此之外,郎加央嘎还外出打工。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2020年3期 湖北巴东 xx20011405626.jpg

    新家里的全家福
    30岁的刘先峰,与妻子雷雅琪在浙江温州的皮鞋厂工作。刘先峰的老家,位于16公里外的毛坝村。交通不便、房屋破旧。儿子刘越在镇上的中心小学读书时,爷爷奶奶需要在附近租房照顾。2019年10月,刘家搬入晴帆园社区,刘越就近入学神农小学。而同时,刘先峰的父母也能够在附近力所能及地找些工作。这样一来,不仅生活环境得到了巨大改善,教育、家庭收入也得到了解决。晴帆园社区,是湖北巴东300余个易地扶贫安置点中人口规模最大的一个。湖北共有集中安置点10359个, 截至2020年5月,湖北已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时期31.84万户88.23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安置任务,99%以上的搬迁户实现了脱贫。图为2020年1月14日,湖北省巴东县晴帆园社区,刘先峰(右一)一家5口合影留念,他们是社区的第一批搬迁户。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WechatIMG1295.jpg

    安置社区配套设施
    兴贤里社区是河南卢氏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的主战场,位于卢氏横涧乡营子村,是全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也是河南规模最大、安置人口最多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总规划占地468.31亩,共建设83栋6层楼房。作为河南四个深度贫困县之一,2016年初,卢氏还有贫困人口19645户63134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8.9%。自然条件严酷、生存条件恶劣,吃水难、出行难、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等问题,成了很多贫困户的致贫根源。要想彻底拔穷根,必须搬出深山。于是,2749个贫困 家庭11212名贫困群众告别世代居住的大山,在这里安下新家,开启了脱贫致富新生活。图为2020年1月16日,春节前夕,河南省卢氏县兴贤里易地搬迁社区文化活动广场上,几名少年正在玩篮球。伴随着兴贤里社区的建成,社区附近的便民配套设施也逐渐完善。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 2019年7期 贵州省石阡县五德镇小鸡公村易地搬迁点 xx1905226284.jpg

    宽敞新居
    邓永康夫妇,2017年3月从地印村搬来。他们 的一双儿女在附近的小学上学。女儿三年级, 儿子二年级。搬来后,两个人接受了五德镇政 府组织的就业技能培训,开起了烧烤摊,每年 有六七万元的纯收入。易地搬迁户的再就业, 是保持其良好发展的动力。对于搬迁入住的未 就业劳动力,当地政府进行技能培训全覆盖, 并积极与当地企业签订就业推荐协议,员工招 收优先向易地扶贫搬迁户和贫困户倾斜,确保 “零就业”搬迁户至少一人就业。截至2020年 6月底,贵州有劳动力搬迁家庭中,86.17万人已就业。同时,建成扶贫车间877个,解决搬迁劳动力就业1.97万人;建成扶贫基地158个,解决搬迁劳动力就业0.72万人。图为2019年5月22日,贵州省石阡县五德镇小鸡公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33岁的邓永康(左)和32岁的妻子付海琴在二楼阳台整理衣服。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2017年10期 贵州安顺市西秀区蔡官镇的异地搬迁安置点 刘欣在服装厂工作 0DF_3057.jpg

    家门口就业
    贵州安顺西秀区的易地搬迁房,一楼为商铺, 楼上是住宅。安顺蔡官镇区域内易地扶贫搬迁 启动后,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的贫困群众搬出大山,走向城镇、工业园区,开始新的生活。贵州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主要战场之一。2014年末,贵州全省有贫困人口623万人,占中国贫困人口的8.9%,数量居中国第1位。2015年12月,贵州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当头炮”,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贫困人口,开展了贵州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之后,贵州用不到四年的时间,全面完成18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搬迁人口规模约占全国的1/6。图为2017年9月8日,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蔡官镇的易地搬迁安置点内,37岁的刘欣在自己家一楼的服装加工厂工作,既有可观的经济收 入,也能方便地照顾家人。 摄影 董芳/人民画报

< >
  建设集中安置点3.5万个,其中万人以上特大型安置区70个;建设安置住房266余万套,“十三五”规划搬迁建设任务全部完成;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搬迁入住;920万人实现脱贫(2019年底)。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2015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启动实施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计划在“十三五”时期,对生活在“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地区的约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通过“挪穷窝、换穷业”,帮助他们“拔穷根”,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可致富。5年来,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机制,坚持政策供给与监督考核两手抓,搬迁安置与脱贫发展相结合,统筹解决了人往哪里搬、钱从哪里筹、地在哪里划、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增、生态如何护、新村区如何管等具体问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作为脱贫攻坚矛盾最集中、领域最综合、工作链条最长的工程,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是一场从困苦到宜居的地理位置的大迁徙,还是一场从落后到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大迁徙,一场从闭塞到开放的思想观念的大迁徙,一场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式的大迁徙。在这一所有扶贫措施中难度最大的一项,《人民画报》的记者在贵州石阡县、在湖北巴东县、在河南卢氏县等地,记录下搬出贫困之地的人们越来越有盼头的新生活。

上一页

下一页

【本刊专稿】在希望的田野上 —《人民画报》中的脱贫攻坚
【本刊专稿】产业扶贫 长久之策
【本刊专稿】生态扶贫 环保脱贫两不误
【本刊专稿】教育扶贫 造福后代
【本刊专稿】综合保障扶贫 底线支撑
【本刊专稿】驻村第一书记 扎根基层

【本刊专稿】易地搬迁 走向新生活

2020-12-25      本刊综合报道

  建设集中安置点3.5万个,其中万人以上特大型安置区70个;建设安置住房266余万套,“十三五”规划搬迁建设任务全部完成;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搬迁入住;920万人实现脱贫(2019年底)。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2015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启动实施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计划在“十三五”时期,对生活在“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地区的约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通过“挪穷窝、换穷业”,帮助他们“拔穷根”,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可致富。5年来,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机制,坚持政策供给与监督考核两手抓,搬迁安置与脱贫发展相结合,统筹解决了人往哪里搬、钱从哪里筹、地在哪里划、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增、生态如何护、新村区如何管等具体问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作为脱贫攻坚矛盾最集中、领域最综合、工作链条最长的工程,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是一场从困苦到宜居的地理位置的大迁徙,还是一场从落后到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大迁徙,一场从闭塞到开放的思想观念的大迁徙,一场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式的大迁徙。在这一所有扶贫措施中难度最大的一项,《人民画报》的记者在贵州石阡县、在湖北巴东县、在河南卢氏县等地,记录下搬出贫困之地的人们越来越有盼头的新生活。
  • 微信图片_202008030942543.jpg

    2020年7月31日,航拍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丁青县尺牍镇易地扶贫搬迁点。该搬迁点位于丁青县尺牍镇西南部,共修建易地搬迁及灾后重建住房312套,其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建档立卡户189 户、1016人。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出山记 剧照6.jpg

    看新家
    贵州有20个极贫乡镇,遵义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石朝乡是其中一个。大漆村是石朝乡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村庄,平均海拔1260米,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全村985户4119人中贫困户有432户1850人,是极贫乡里的贫困村。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不仅有效结合户籍制度改革工作做好宣传,更妥善解决好了搬迁安置过程中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问题,让群众安安心心落户,切实增强了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图为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石朝乡大漆村村民申周(右一)带父母到务川安置点了解环境。经过当地政府多次做工作,看到易地扶贫搬迁户的新生活越来越好,申周的父母最终同意搬迁。在务川县城,申周找到了一份工作,全家人开始了新的生活。 本刊资料

  • 微信图片_2020080309425415.jpg

    乔迁新居
    作为西藏的人口大县,丁青县已实施16 40户6525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现稳定转移就业746人,有效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仅丁青县尺牍镇易地搬迁点就安置了建档立卡户187户1016人。通过易地搬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方式,当地完善了安置点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实现了服务功能的“全覆盖”,并且建立农畜产品物流中心、手工艺品合作社、苗圃基地,加快了搬迁群众致富的脚步。图为2020年7月31日,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丁青县尺牍镇易地扶贫搬迁点,27岁的郎加央嘎(右)与妻子孜姆、孩子们在搬迁点新家门口。夫妇俩一年挖虫草可以挣6万元左右。除此之外,郎加央嘎还外出打工。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2020年3期 湖北巴东 xx20011405626.jpg

    新家里的全家福
    30岁的刘先峰,与妻子雷雅琪在浙江温州的皮鞋厂工作。刘先峰的老家,位于16公里外的毛坝村。交通不便、房屋破旧。儿子刘越在镇上的中心小学读书时,爷爷奶奶需要在附近租房照顾。2019年10月,刘家搬入晴帆园社区,刘越就近入学神农小学。而同时,刘先峰的父母也能够在附近力所能及地找些工作。这样一来,不仅生活环境得到了巨大改善,教育、家庭收入也得到了解决。晴帆园社区,是湖北巴东300余个易地扶贫安置点中人口规模最大的一个。湖北共有集中安置点10359个, 截至2020年5月,湖北已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时期31.84万户88.23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安置任务,99%以上的搬迁户实现了脱贫。图为2020年1月14日,湖北省巴东县晴帆园社区,刘先峰(右一)一家5口合影留念,他们是社区的第一批搬迁户。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WechatIMG1295.jpg

    安置社区配套设施
    兴贤里社区是河南卢氏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的主战场,位于卢氏横涧乡营子村,是全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也是河南规模最大、安置人口最多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总规划占地468.31亩,共建设83栋6层楼房。作为河南四个深度贫困县之一,2016年初,卢氏还有贫困人口19645户63134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8.9%。自然条件严酷、生存条件恶劣,吃水难、出行难、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等问题,成了很多贫困户的致贫根源。要想彻底拔穷根,必须搬出深山。于是,2749个贫困 家庭11212名贫困群众告别世代居住的大山,在这里安下新家,开启了脱贫致富新生活。图为2020年1月16日,春节前夕,河南省卢氏县兴贤里易地搬迁社区文化活动广场上,几名少年正在玩篮球。伴随着兴贤里社区的建成,社区附近的便民配套设施也逐渐完善。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 2019年7期 贵州省石阡县五德镇小鸡公村易地搬迁点 xx1905226284.jpg

    宽敞新居
    邓永康夫妇,2017年3月从地印村搬来。他们 的一双儿女在附近的小学上学。女儿三年级, 儿子二年级。搬来后,两个人接受了五德镇政 府组织的就业技能培训,开起了烧烤摊,每年 有六七万元的纯收入。易地搬迁户的再就业, 是保持其良好发展的动力。对于搬迁入住的未 就业劳动力,当地政府进行技能培训全覆盖, 并积极与当地企业签订就业推荐协议,员工招 收优先向易地扶贫搬迁户和贫困户倾斜,确保 “零就业”搬迁户至少一人就业。截至2020年 6月底,贵州有劳动力搬迁家庭中,86.17万人已就业。同时,建成扶贫车间877个,解决搬迁劳动力就业1.97万人;建成扶贫基地158个,解决搬迁劳动力就业0.72万人。图为2019年5月22日,贵州省石阡县五德镇小鸡公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33岁的邓永康(左)和32岁的妻子付海琴在二楼阳台整理衣服。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2017年10期 贵州安顺市西秀区蔡官镇的异地搬迁安置点 刘欣在服装厂工作 0DF_3057.jpg

    家门口就业
    贵州安顺西秀区的易地搬迁房,一楼为商铺, 楼上是住宅。安顺蔡官镇区域内易地扶贫搬迁 启动后,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的贫困群众搬出大山,走向城镇、工业园区,开始新的生活。贵州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主要战场之一。2014年末,贵州全省有贫困人口623万人,占中国贫困人口的8.9%,数量居中国第1位。2015年12月,贵州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当头炮”,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贫困人口,开展了贵州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之后,贵州用不到四年的时间,全面完成18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搬迁人口规模约占全国的1/6。图为2017年9月8日,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蔡官镇的易地搬迁安置点内,37岁的刘欣在自己家一楼的服装加工厂工作,既有可观的经济收 入,也能方便地照顾家人。 摄影 董芳/人民画报

【本刊专稿】在希望的田野上 —《人民画报》中的脱贫攻坚
【本刊专稿】产业扶贫 长久之策
【本刊专稿】生态扶贫 环保脱贫两不误
【本刊专稿】教育扶贫 造福后代
【本刊专稿】综合保障扶贫 底线支撑
【本刊专稿】驻村第一书记 扎根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