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Русский язык한국어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2020年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 正文

【本刊专稿】教育扶贫 造福后代

2020-12-25      人民画报

  • 2017年4期 江西于都县乡镇小学图书馆 QINB7257.jpg

    2017年2月21日,江西省于都县曲洋乡村小学,一名孩子和家长在新学期开学典礼上上台为全校师生朗读故事。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2016年6期 西柏村 0DF_2807.jpg

    支教西柏坡
    从河北石家庄向西北大约50公里,就是地处太行山东麓的平山县,革命圣地西柏坡就在这里。自2001年8月起,中直机关团工委每年派出青年干部支教扶贫志愿服务队到西柏坡,从逐步积累支教工作经验到如今稳定的“支教+扶贫+挂职”模式,已经有来自中纪委、中央办公厅等多家中直单位的百余名青年干部先后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镇开展支教扶贫工作。经过中直机关青年支教扶贫志愿服务队的探索,形成了以西柏坡为中心,以支持老区基础教育为根本,逐渐向支持当地职业技术教育方向拓展,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公益众筹方式,助力革命老区精准扶贫攻坚。图为2016月5月11日,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镇,中直机关第18批支教扶贫志愿服务队队员何尔基(右四)是藏族,能歌善舞。他是西柏坡中学和西柏坡希望小学的舞蹈社团老师,每周都会辅导孩子跳藏族舞。他自豪地说:“社团的孩子跟我关系都很好!” 摄影 董芳/人民画报

  • 微信图片_20200729211712.jpg

    书声琅琅
    近年来,西藏昌都在严格落实40项国家、自治区学生资助政策基础上,完善昌都籍贫困学生精准扶贫教育资助救助制度,实现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本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所有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此外昌都坚持将开展教育组团式援藏工作作为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加强学校建设管理、建强教师工作队伍、提升学生能力素质的重要抓手和强有力措施, 积极架设桥梁,促成昌都18所学校与福建、天津、重庆三省市25所学校接成“姊妹学校”,互派教师300余人次。图为2020年7月28日,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类乌齐县伊日乡生态森林小学,11岁的五年级学生斯朗曲措正在朗读藏文单词。这所全日制、寄宿制学校创建于1994年,目前在校学生335人,共开设8个班级,包括一到六年级以及学前两个班级。伊日乡小学在建设之时没有破坏掉一棵林木,让这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森林学校”。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2019年3期 贵州茅台留守儿童IMG_2003(1).jpg

    反向团圆
    近些年,随着政府脱贫攻坚、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政策的实施,以及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中对父母践行家庭监护主体责任的宣传引导,留守儿童的数量正在逐渐减少。紧紧围绕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贵州相关部门坚持将留守儿童关爱救助保护作为一项战略性、长期性、公益性的系统工程,助力脱贫攻坚,关爱源头进一步拓展。同 时,通过搭建农村劳动力与企业供需平台,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行动计划,扶持5.66万名农村留守儿童父母返乡就业创业。图为2019年1月30日,张宇浩(左)与张腾彪在贵州省仁怀市学孔镇的家中,他们期待着坐飞机去上海与父母团圆。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兄弟俩彼此陪伴。当时正在上三年级的张宇浩很懂事,也喜欢学习,墙上贴着许多他的奖状。 摄影 万全/人民画报

  • 2017年7期 陕西紫阳按摩培训QINB4219.jpg

    技能培训
    紫阳县位于陕西最南端,处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核心区,曾为陕西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6万,贫困发生率高达30.6%,是陕西自然条件最恶劣、脱贫攻坚任务最重、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近年来,该县通过引入企业、合作开展修脚师、家政月嫂、缝纫工等专业、时长10-15天的短期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帮助群众提升职业技能、实现稳定就业,进而实现增收脱贫,探索出了“党政主导+龙头带动+基地培训+定向就业”的技能扶贫新模式,在精准扶贫上取得了显著成效,被总结为技能扶贫紫阳经验,国务院扶贫办、九三学社中央多次实地视察,给予高度肯定,入选全国人社领域精准扶贫典型案例。图为2017年6月14日,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的培训教师为学员示范按摩技术。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

  三大任务:义务教育有保障、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任务、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印发《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统筹推进“两不愁三保障”义务教育有保障、脱贫攻坚“五个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任务、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等各项教育脱贫攻坚工作。坚持把教育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优先任务,强化组织领导,聚焦重点难点,合力攻坚克难,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教育扶贫制度体系,深入实施一系列补短兜底的教育扶贫工程项目,不断完善精准到人的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推动落实有针对性的教育扶贫倾斜政策,努力实现“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家家有希望、县县有帮扶”,促进教育强民、就业安民,全面完成教育扶贫各项任务。
  而这些,都被《人民画报》的记者们记录在报道中。
 

上一页

下一页

【本刊专稿】在希望的田野上 —《人民画报》中的脱贫攻坚
【本刊专稿】产业扶贫 长久之策
【本刊专稿】易地搬迁 走向新生活
【本刊专稿】生态扶贫 环保脱贫两不误
【本刊专稿】综合保障扶贫 底线支撑
【本刊专稿】驻村第一书记 扎根基层

【本刊专稿】教育扶贫 造福后代

2020-12-25      人民画报

  三大任务:义务教育有保障、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任务、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印发《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统筹推进“两不愁三保障”义务教育有保障、脱贫攻坚“五个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任务、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等各项教育脱贫攻坚工作。坚持把教育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优先任务,强化组织领导,聚焦重点难点,合力攻坚克难,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教育扶贫制度体系,深入实施一系列补短兜底的教育扶贫工程项目,不断完善精准到人的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推动落实有针对性的教育扶贫倾斜政策,努力实现“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家家有希望、县县有帮扶”,促进教育强民、就业安民,全面完成教育扶贫各项任务。
  而这些,都被《人民画报》的记者们记录在报道中。
 
  • 2017年4期 江西于都县乡镇小学图书馆 QINB7257.jpg

    2017年2月21日,江西省于都县曲洋乡村小学,一名孩子和家长在新学期开学典礼上上台为全校师生朗读故事。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 2016年6期 西柏村 0DF_2807.jpg

    支教西柏坡
    从河北石家庄向西北大约50公里,就是地处太行山东麓的平山县,革命圣地西柏坡就在这里。自2001年8月起,中直机关团工委每年派出青年干部支教扶贫志愿服务队到西柏坡,从逐步积累支教工作经验到如今稳定的“支教+扶贫+挂职”模式,已经有来自中纪委、中央办公厅等多家中直单位的百余名青年干部先后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镇开展支教扶贫工作。经过中直机关青年支教扶贫志愿服务队的探索,形成了以西柏坡为中心,以支持老区基础教育为根本,逐渐向支持当地职业技术教育方向拓展,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公益众筹方式,助力革命老区精准扶贫攻坚。图为2016月5月11日,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镇,中直机关第18批支教扶贫志愿服务队队员何尔基(右四)是藏族,能歌善舞。他是西柏坡中学和西柏坡希望小学的舞蹈社团老师,每周都会辅导孩子跳藏族舞。他自豪地说:“社团的孩子跟我关系都很好!” 摄影 董芳/人民画报

  • 微信图片_20200729211712.jpg

    书声琅琅
    近年来,西藏昌都在严格落实40项国家、自治区学生资助政策基础上,完善昌都籍贫困学生精准扶贫教育资助救助制度,实现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本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所有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此外昌都坚持将开展教育组团式援藏工作作为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加强学校建设管理、建强教师工作队伍、提升学生能力素质的重要抓手和强有力措施, 积极架设桥梁,促成昌都18所学校与福建、天津、重庆三省市25所学校接成“姊妹学校”,互派教师300余人次。图为2020年7月28日,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类乌齐县伊日乡生态森林小学,11岁的五年级学生斯朗曲措正在朗读藏文单词。这所全日制、寄宿制学校创建于1994年,目前在校学生335人,共开设8个班级,包括一到六年级以及学前两个班级。伊日乡小学在建设之时没有破坏掉一棵林木,让这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森林学校”。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 2019年3期 贵州茅台留守儿童IMG_2003(1).jpg

    反向团圆
    近些年,随着政府脱贫攻坚、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政策的实施,以及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中对父母践行家庭监护主体责任的宣传引导,留守儿童的数量正在逐渐减少。紧紧围绕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贵州相关部门坚持将留守儿童关爱救助保护作为一项战略性、长期性、公益性的系统工程,助力脱贫攻坚,关爱源头进一步拓展。同 时,通过搭建农村劳动力与企业供需平台,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行动计划,扶持5.66万名农村留守儿童父母返乡就业创业。图为2019年1月30日,张宇浩(左)与张腾彪在贵州省仁怀市学孔镇的家中,他们期待着坐飞机去上海与父母团圆。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兄弟俩彼此陪伴。当时正在上三年级的张宇浩很懂事,也喜欢学习,墙上贴着许多他的奖状。 摄影 万全/人民画报

  • 2017年7期 陕西紫阳按摩培训QINB4219.jpg

    技能培训
    紫阳县位于陕西最南端,处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核心区,曾为陕西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6万,贫困发生率高达30.6%,是陕西自然条件最恶劣、脱贫攻坚任务最重、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近年来,该县通过引入企业、合作开展修脚师、家政月嫂、缝纫工等专业、时长10-15天的短期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帮助群众提升职业技能、实现稳定就业,进而实现增收脱贫,探索出了“党政主导+龙头带动+基地培训+定向就业”的技能扶贫新模式,在精准扶贫上取得了显著成效,被总结为技能扶贫紫阳经验,国务院扶贫办、九三学社中央多次实地视察,给予高度肯定,入选全国人社领域精准扶贫典型案例。图为2017年6月14日,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的培训教师为学员示范按摩技术。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本刊专稿】在希望的田野上 —《人民画报》中的脱贫攻坚
【本刊专稿】产业扶贫 长久之策
【本刊专稿】易地搬迁 走向新生活
【本刊专稿】生态扶贫 环保脱贫两不误
【本刊专稿】综合保障扶贫 底线支撑
【本刊专稿】驻村第一书记 扎根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