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 >> 2020年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 正文
2019年6年11日,四川省广元市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路沟,一只斑羚在巨石上驻足。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旺业甸林场
作为亚太森林组织资助的第一个国内项目,35万亩旺业甸实验林场林地与26万亩周边村民个人林地、21万亩农业用地纵横交错。如何让森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是旺业甸林场新的时代命题。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喀喇沁旗位于内蒙古赤峰西南部、蒙冀辽三省区交界处。全旗有林面积275万亩、天然次生林87万亩,森林覆被率为57.8%,境内有马鞍山国家森林公园、旺业甸国家森林公园和旺业甸市级自然保护区,有旺业甸、王爷府、大牛群、马鞍山4个国营林场。喀喇沁旗落实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优先将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选聘为生态护林员,让更多贫困人口通过林业生态工程脱贫致富。探索组建脱贫攻坚造林合作社,吸纳更多贫困人口参与生态工程建设,促进贫困户增收。喀喇沁旗围绕产业发展,结合乡村振兴试验示范产业带建设,每年发展特色经济林0.8万亩以上,采取土地入股、代管分红等方式引导贫困户参与经济林建设,增加贫困户收入。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鼓励林农发展森林采摘、林下养殖等林下经济,实现从单纯利用林木资源向综合利用森林资源的转变,重点培育5-10个林下经济合作社,带动更多的林农发展林下经济。围绕生态宜居,因地制宜开展村庄绿化,对重点公路绿化进行补植补造,提升道路村庄的景观效果,打造美丽喀喇沁。加快马鞍山、旺业甸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全旗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的发展。
沙漠梭梭
2016年5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阿拉善SEE公益治沙示范基地,来自北京、黑龙江、四川、上海、天津等地的志愿者们顶着烈日参与梭梭树种植、沙障制作。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梭梭树是沙漠地区原生的固沙植物,具有超强的抗旱、抗热、抗寒特性,是在干旱和半干旱荒漠区仅能生存的几种灌木之一。一棵成年的梭梭树,大约可以固定10平方米的沙漠。梭梭根部可以嫁接名贵中药材肉苁蓉。在内蒙古阿拉善的荒漠里,梭梭树被寄予了更多的期望:通过种植梭梭树治沙止漠,同时利用梭梭的衍生经济价值提高牧民生活水平。自2012年开始,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与当地林业部门合作开展梭梭种植项目,每种一亩梭梭,牧民不仅能获得SEE生态协会的40元种植管护补贴,通过梭梭嫁接肉苁蓉还可以获得更丰厚的经济收益。改善生态与脱贫致富在这里并举。
“网红村”
2019年9月4日,位于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境内的普者黑国家湿地公园。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普者黑”,彝语,意为“盛满鱼虾的湖泊”。仙人洞村位于景区核心地带,是个彝族撒尼人聚居村寨。20世纪90年代,村里人均年收入只有300多元,村民在青黄不接的时候经常扛着口袋外出借粮,仙人洞村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的“口袋村”。因仙人洞村位于普者黑景区内,景区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为村民带来了脱贫致富的机会。如今,仙人洞村已成为著名的“网红村”,人均年收入突破5万元。村里近两百户人家,90%以上在开民宿、搞旅游,村民生活条件有了质的飞跃。
“云上人家”
2019年6月13日,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李家乡,向小艳、尹太成夫妻俩在青林村经营着当地海拔最高(1800米)的农家乐。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青林村变了样,通水通路还有了互联网。2015年,向小艳、尹太成夫妻俩决定回乡创业,开办“云上人家”农家乐,曾经的地理劣势变成了优势,很多城里人自驾车来到这里“晒白云”“晒蓝天”。如今,他们家的“云上人家”已经发展成了全村第一家三星级农家乐,不仅新盖了10几间新客房,还在家门口搞起了蔬菜采摘和养蜂体验。向小艳说:“十几年前家里穷得要赊账买大件电器,一两年都还不上账;现在村里环境好了,守着家门口的风景就能挣钱,生活安逸得很。”近年来,广元市朝天区依托优越的资源禀赋和良好的生态条件,将旅游开发同扶贫开发相结合,多措并举,培育贫困地区“造血”功能,走出了一条发展全域旅游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发展新路。
【本刊专稿】在希望的田野上 —《人民画报》中的脱贫攻坚 |
【本刊专稿】产业扶贫 长久之策 |
【本刊专稿】易地搬迁 走向新生活 |
【本刊专稿】教育扶贫 造福后代 |
【本刊专稿】综合保障扶贫 底线支撑 |
【本刊专稿】驻村第一书记 扎根基层 |
2020年10月31日,2020南昌飞行大会开幕式在南昌瑶湖机场举行。
9月1日,武汉市2842所中小学、幼儿园迎来开学,涉及学生139.9万人,百万学子重返校园。
赛汗塔拉,蒙古语意为“美丽的草原”之意,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城中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