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共建“一带一路”克服国内外错综复杂环境的影响,继续保持良好势头,不断走深走实,为全球开放合作、世界经济复苏注入了新动能。2022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延宕和世界经济复苏不平衡不稳定的大背景下,在全球范围内地缘冲突和政治动荡上升的冲击下,共建“一带一路”依然稳步前行。中国政府将在“稳”的主基调下,继续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将“一带一路”打造成造福世界的“发展带”、惠及各国人民的“幸福路”。
坚持“稳”字当头
2021年成绩:逆势上扬。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对2021年共建“一带一路”的成就进行了总结:即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稳步推进,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务实合作。这体现了共建“一带一路”逆势上扬,取得丰硕成果。从顶层设计上看,习近平主席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深刻分析当前“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了“五个统筹”,为新时代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从数据上看,2021年,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达到1.8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2.4%;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214.6亿美元,增长15.3%;自沿线国家吸收外资112.5亿美元,增长36%。在沿线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897亿美元,占中国总体比重达到57.9%。当海运、空运受阻,安全高效的中欧班列开行15183列,同比增长22%,开行量和货运量再创历史新高,成为世纪疫情中的“生命通道”和“命运纽带”。从项目上看,硬联通重点项目中老铁路、以色列海法新港等重大项目顺利竣工,中巴经济走廊、比雷埃夫斯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等建设运营稳步开展。从国际合作上看,新增10个国家同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大家庭成员达到180个。成功举办“一带一路”亚太区域国际合作高级别会议,“一带一路”疫苗合作和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得到广泛支持。
2022年形势:机遇挑战并存,风险明显增多。2022年,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变化。从国际层面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激烈竞争前所未有,气候变化、疫情防控等全球性问题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前所未有。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的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国内看,中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依然很重,中国经济发展承受着多年未见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的国内困难明显上升。
2022年主基调:稳字当头, 稳中求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2022年共建“一带一路”的具体任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巩固互联互通合作基础,稳步拓展合作新领域。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有序开展对外投资合作,有效防范海外风险。报告对实现具体任务用了“巩固基础”“稳步拓宽”“有序开展”和“有效防范”的表述,强调稳是前提,稳是重点。2022年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首先要考虑风险因素,切实将风险管控贯穿共建“一带一路”的全过程。强调“进”是在“稳”前提下的“进”,并非绝对数字上的“进”,而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进”。
打造高质量“发展带”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给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实实在在的成果,为沿线国家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成为造福世界的“发展带”。基于当前国内国际形势,下一阶段“发展带”关键在于高质量发展。具体体现在“四个更高”,即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给质量和更高发展韧性。
更高合作水平需要深化政治互信,发挥政策沟通的引领和催化作用,强化“软联通”,探索建立更多合作对接机制,推动把政治共识转化为具体行动、把理念认同转化为务实成果。处理好政府引导和企业主导之间的关系。要坚持市场主导、企业主导、效果主导,以开放的方式推动“一带一路”与世界上其他发展机构、其他国家一起合作,实现互联互通,共同繁荣。
更高的投入效益要以准确风险评估为基础。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政局风险、安全风险、投资风险、法律风险、债务风险等建立综合评估制度,扎牢风险防控网络,全面强化风险防控。处理好政府和企业在风险防控方面的责任,压紧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和主管部门管理责任。要探索建立境外项目风险的全天候预警评估综合服务平台,及时预警、定期评估。要加强海外利益保护、国际反恐、安全保障等机制的协同协作,要将风险防控作为重中之重,建立健全制度和机制,加强对重大项目的动态监测和风险预研预判。
更高供给质量需巩固基础设施“硬联通”成果,深化互联互通,完善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布局,深化传统基础设施项目合作,推进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合作,加大新基建项目比重。积极培育合作新增长点,深入发展“丝路电商”,加强数字贸易、推动构建数字合作格局。推动对外投资合作绿色发展,加强新能源、节能环保、绿色基础设施等领域合作。
更高发展韧性需在当前生产要素流动受阻的情况下,为维护沿线区域乃至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抗疫国际合作方面,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援助了大量医疗物资,中国生产的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沿线国家疫苗短缺的问题,为沿线国家提供了强大的发展韧性。下一步,要进一步处理好“一带一路”建设中存量和增量的关系,既要克服疫情等因素影响,深化落实传统基础设施项目合作,又要下决心淘汰一批安全风险高、生态成本高和不可持续的项目,减少高耗能的传统基建项目,推动项目向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新领域合作增量方面转型升级,培育合作新增长点,进一步提升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韧性。
“幸福路”重在惠及多方
“一带一路”建设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把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打造了一批标志性民生工程,提升了共建国家民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打造了惠及民生的“幸福路”。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下一步在惠民生方面重点要做到惠及“三个层面”,即沿线国家层面、企业层面和人民层面。
从国家层面看,要惠及共建国家,突出对接性和可持续性。要处理好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的关系。软联通应该先行,心联通要坚持不懈,硬联通要规避大的风险,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和沿线国家的政策战略对接,从沿线国家国情、发展阶段和发展需求出发,处理好我国的利益与合作国家的利益之间的关系,共同推进符合沿线国家发展水平的项目。进一步加强债务可持续性研究,建立沿线国家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把有效获取发展融资同保持债务可持续性统一起来,防范化解债务风险。
从企业层面看,要惠及共建国家企业。从产业链转移的规律出发,推动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沿线国家转移,通过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研发中心、制造基地和工业园区,进一步提升沿线国家企业转型升级。通过大型合作项目带动沿线国家在冶炼、制造、基建、电力、电子、服务、物流等配套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大互利共赢力度,推动产业实现升级,增强沿线国家企业自主“造血功能”。
从人民层面看,要惠及共建国家人民。突出重点标志性工程,以水、电、路、网等领域民生工程提升共建国家民众获得感,形成更多接地气、聚人心的合作成果,大力改善当地民众的生活配套设施,提升沿线国家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下一步,将更加聚焦农业、减贫、卫生、健康等领域,优先建设更多“小而美”项目,切实增加沿线国家人民就业机会和收入。要进一步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深入阐释共建“一带一路”的理念、原则、方式等,共同讲好共建“一带一路”故事,增强国际传播能力。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中国在全球性危机的惊涛骇浪中开启第二个百年征程,共建“一带一路”也在更加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中继续前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必须继续保持战略定力,抓住战略机遇,统筹发展和安全、国内和国际、合作和斗争、存量和增量、整体和重点,积极应对挑战,趋利避害,为疫情后世界经济复苏和实现共同繁荣注入新动力,将“一带一路”打造成造福世界的“发展带”、惠及各国人民的“幸福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万喆: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研究员、中国现代金融学会常务理事
会船甲天下,一梦到溱湖。
北京市公安局于9月11日上午在反恐怖和特警总队举办“听民意办实事 锻造公安铁军”第二批队伍教育整顿主题开放日活动。